往往现实中发生的故事,比小说还精彩。
故事要从上世纪40年代的北京琉璃厂说起。那时候,这条文化街上总是人来人往,摆地摊的、开古玩店的,到处都是淘旧货的人。
有天,一个穿着灰布褂子的老汉蹲在墙根底下,面前摆着个旧木箱,里面堆着些泛黄的旧纸卷。
![]()
老北京人都知道,这老汉是清末从宫里遣散出来的太监,时不时会拿些宫里的零碎物件出来换点生活费。
这时,一位叫赵警忱的中年男子蹲了下来,在箱子里翻翻拣拣。忽然,他的手指停住了,在一块沾着油污的破布下面,隐隐露出一角泛黄的绢帛。
赵警忱心里一动,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随口问那老汉:“这破布怎么卖?”
老汉开口要十块钱,赵警忱摇摇头说:“就这玩意儿还要十块?五块钱顶天了。”说完作势要走。老汉见状,连忙答应下来。就这样,赵警忱用五块钱买下了这块“破布”。
![]()
回到家后,赵警忱小心翼翼地用软布擦拭这块绢帛。当污迹渐渐褪去,露出“修载”二字时,他的手不禁微微发抖,这笔法气韵,王羲之的风格无疑了!
再看卷首那一行小字:“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更是证实了他的猜测。原来,这竟是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
虽说后来经过鉴定,这幅《平安帖》并非王羲之真迹,而是宋代摹本,但即便如此,它的价值也已经无法估量。
要知道,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现存皆为摹本,而宋代摹本已经很接近原作的版本了。
![]()
这幅《平安帖》的流传经历也十分传奇。早在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就在卷尾题跋,认定这是“晋人真迹无疑”。不过他的儿子文嘉却私下觉得父亲年事已高,怕是看走了眼。
果然,现代鉴定技术证实了这确实是摹本,但即便如此,它仍然备受历代藏家追捧。
从元代柯九思开始,这幅作品的流传历程就清晰可考。明代收藏家王世懋为它散尽家财,清代李宗孔甚至用三进宅院来交换,后来它又被康熙朝的权相梁清标收藏。
等到乾隆皇帝得到它时,这位酷爱盖章的皇帝不仅在卷上盖了七个大印,还题字称赞它“可亚时晴帖”,意思是足以与故宫三希堂的《快雪时晴帖》相提并论。
![]()
1912年一个飘雪的冬夜,紫禁城神武门的角楼闪过几个人影。几个小太监抱着用油布包裹的卷轴,踏着积雪溜出了宫门。
这幅《平安帖》就这样混在成车的“破烂”里流出了紫禁城。等到四十年代在琉璃厂重现时,它已经沾满油污,被当成糊窗户的废绢叫卖。
赵警忱慧眼识珠,将这件宝物珍藏起来。1966年临终前,他将《平安帖》传给了后人。1979年,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见到了这幅作品,评价道:“虽不完美,但其忠于原著。”
至于究竟是谁临摹的,至今仍是个谜。有人猜测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但也没有确凿证据。
![]()
2010年11月20日,北京嘉德秋拍现场,这幅被称为“仿作”的《平安帖》引起了轰动。从5000万元起拍,短短十秒钟就突破了1亿元。
价格一路飙升到2.5亿,就在全场屏息凝神之时,电话委托席传来一个女声:“两亿七千五百万。”这是中国嘉德董事总裁胡妍妍亲自为委托人喊价。
最终槌声落下,加上佣金,这幅仅有41个字的绢本作品以3.08亿元成交,平均每个字价值750万元。而那位通过电话委托竞价的买家,正是著名收藏家刘益谦。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刘益谦拿到这件宝贝竟然等了五年之久。原来,赵警忱的几十个子孙在得知《平安帖》拍出天价后,声称是其中一位后人私自送拍,由此引发了一场复杂的物权纠纷。
![]()
这场遗产官司一直打到2015年才最终解决。至于这笔巨款最后如何分配,就不得而知了。
2015年,中国嘉德副董事长王雁南亲自将《平安帖》交到刘益谦手中,也为这场持续五年的交付风波画上了句号。
这个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世间珍宝,往往命运多舛。它们历经岁月沧桑,辗转于不同人之手,每一段流转背后,都藏着无数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