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张建忠,在中医这行扎扎实实干了四十多年。
年轻时跟着胡希恕、冯世纶几位老师学经方,后来自己在西安的医院临床一线,也摸爬滚打了一辈子。
别人说肌营养不良难治,我说,不是病难,是路没走对——这病不在“肌”,而在“气”与“精”。
正文:
一、病本不在肌肉,而在“脾肾气虚,精不养筋”
很多人一听肌营养不良,就想着补肌肉、补营养,结果越补越滞,越吃越虚。
这其实是没读懂《内经》那句话:“治痿独取阳明”。阳明是什么?不只是胃与大肠,更关键在“气机运转”和“津液输布”。
我早年跟冯世纶老师抄方时,见过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走路像踏棉,蹲下起不来。
冯老一看舌胖苔滑、脉沉细,就说:“这不是虚,是滞。”
中焦不转,肾精不达。”用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逆散,才半个月,孩子腿上就见力气了。
所以说,这病的根子,常常不是“不足”,而是“不通”。脾不升清,肾不蒸精,筋肌得不到濡养,自然日渐萎弱。
二、乱补不如不补,误治多因未辨六经
临床上常见两类误区:
一是盲目进补。家长拼命给孩子吃高蛋白、钙片,却不知脾虚不运,补则生湿,湿困中焦,反而加重气机壅滞。
二是见症治症。只顾舒筋活络,忽略六经辨证。有的孩子表面是太阴虚劳,实际还夹有少阳郁热或少阴寒化。不辨清楚,用药就如闭门打狗,越打越乱。
我曾接诊一个男孩,之前被当“脾胃虚弱”治了很久,效果不显。
我见他虽然疲软,但口苦、咽干,脉细弦,辨为少阳太阴合病,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不过三周,孩子说自己“身体好像轻了,走路不再拖泥带水”。
三、病势进展:由气及血,由经入络
若初期失治,病可从气虚发展到精亏,再由经隧阻络影响到心肺。
初在太阴:少气乏力,行走不稳,尚能自主活动;
进而累及少阴:腰膝瘫软,不能久立,甚至脊柱侧弯;
重则波及太阳与厥阴:呼吸吃力、心悸胸闷,此时已不仅是痿证,更是“大气下陷、元气离根”的危候。
到这个阶段,非重用附子、黄芪类方不能提振阳气,也常需配合虫类药如全蝎、地龙搜风通络——但最好别拖到这时才来调治。
四、我的治法:六经为纲,经方为用,分期而治
我治这病,不讲套路,只辨六经。但大体可分三期:
初期:太阴为主,健脾益气,运转中焦
常用方: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
药如黄芪、桂枝、干姜、白术,重点不在补,而在“动”,把中焦气机转起来。
中期:太阴少阴合病,脾肾双补,温阳化精
常用方: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用附子、地黄、山茱萸温肾填精,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必须肾精得充,脾阳得振,筋骨才能强健。
后期:多经交织,扶正通络,调和营卫
此时常见三阴并病,甚至兼夹瘀血、痰阻,我常用桂枝茯苓丸合真武汤,配虫类药疏通经隧。
但每个孩子体质不同,务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五、想对家长说:信医不信谣,静心守方,切忌频换方药
这些话,是我从医半辈子的诚恳劝告:
别慌、别乱。这病不是急症,最怕家长焦虑四处投医,今天西医明天中医,方药朝夕数改,孩子体质反而更乱。
信医不信谣。不必追求奇方妙药,经方之所以传承千年,是因为它们能真正调和人体气化。找对医生,静心守方,才是正途。
中西医不必对立。西医重诊断和康复,中医重整体调治,两者协同,孩子恢复更快。
结语:
我自师从胡希恕、冯世纶先生,深研《伤寒论》几十年,在西安临床四十九年,经手患者超过五十万。
我深知,肌营养不良这类病,不是“绝症”,而是“气结精亏”之证。
只要六经辨得准,经方用得稳,很多孩子是可以恢复行走、改善生活的——中医不是慢郎中,是找对了路,每一步都算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