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篇文章提到,有读者留言:
为什么要限薪?干得好不就应该多拿吗?
强行限薪难道不是违反市场规律?
作为一个“市场派”,博主有段时间也对于“限薪”这件事情非常不解,因为按理说薪酬应该由市场决定,
就比如说在体制外,你能为公司多赚钱、创造效益,那么你理所当然就应该拿高薪,
只要你贡献够大,拿多少都是应该的,天经地义。
直到自己在国央企的时间久了,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一直在出台政策限制高管高薪,为什么会有工资总额管控。
首先,因为国央企发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国家的钱。
国央企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本质是全民所有,管理者只是“代管”,
所以薪酬水平不能完全等同于民企、外企老板或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定价,
倘若国央企薪酬水平过高,就会引发公众对“拿全民的钱给自己发高薪”的质疑。
譬如2013年,就爆出过中石油原高管年薪超千万的新闻,引发舆论哗然,
次年《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出台,部分央企高管薪酬出现“腰斩”;
再往前看2006年,“电厂抄表工年薪10万”、“河南烟草普通职工月工资一万四”、“杭州烟草中层干部年收入30万”等“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新闻,
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社会分配不公”的质疑,直接催生了部分垄断企业的“降薪风暴”,并推动了2008年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的出台。
其次,因为相当一部分国央企赚的钱,靠的是牌照、资源、政策及国家信用背书,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民企的高薪,是自己一拳一脚在市场上打出来的,而国央企赚钱,更多靠的是“资源红利”、“政策红利”,
即便在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业诸如汽车、房地产、建筑,国央企在信贷政策、政企对接、信用背书等方面也拥有比一般民企更大的优势。
所以如果说民企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那么国央企这列“火车”跑得快不快,还真不是看某一个或几个人的个人能力,
基本上99%的岗位(包括高管)少了谁都没影响,换谁干都差不多,
所以国央企基本不会出现民企那种“裁员裁到大动脉”的爽文剧情。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企业赚得再多,又怎能把业绩完全归结于自己,心安理得地拿高薪呢?
再次,倘若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你很难想象有些人会怎样变着法子霍霍国有资产。
我们常常看到一项政策,本意是好的,比如说为了激发活力、促进创新而出台一项激励政策,
到了执行环节,一本“好经”却给念得面目全非,变成了滥用、滥发,变着法子给“自己人”谋福利的工具,
哪怕本来就是自己的分内工作,也自觉居功至伟,巧立名目要奖励。
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上头的很多政策还是非常智慧的,
否则,你根本想象不出他们会发明出多少种办法霍霍国有资产。
最后,过高的短期激励,也会造成管理者的“短视”。
譬如,你给一家子公司定下2025年百亿营收、十亿利润总额的目标,
按照这家公司往年的经营情况来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你给高管许以千万元级别的激励。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在国央企不可能出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么这家企业的高管会不会铤而走险,通过各种“非常规手段”来完成任务?
会不会涸泽而渔,为了追求短期的财务指标,而透支企业的生命力,忽视风险控制、技术创新、社会责任和长期健康发展?
综上,对国央企高管的“限薪”,
实际上是国有企业既要实现经济目标、又要保证社会责任、还要考虑战略目标,更得兼顾内外部平衡、防止公共资源被滥用,、
多重目标之下的一种平衡性策略,
是效率与公平、激励与约束、“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间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每一项制度,即便有一部分争议颇多,也是“既要又要还要”之下多年演变的结果。
也许,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
只能尽量地在各个目标、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寻求平衡,
达到一个动态的帕累托最优。
更多国央企经验、资讯、交流、生存法则,成长进阶等,可加
商务、咨询加V:all-for-freedom1202
加,了解更多国央企规则与生存、进阶之道
送深度咨询一次+原价299精华资料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