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背后有一位曾为纳粹德国效力的科学家。二战结束前,德国聚集了全球顶尖的火箭研究人才。二战结束后,美苏在审判战犯时,悄悄吸纳了很多德国科学家。这些没有在二战期间离开德国的科学家,大多有军方背景,说他们是“战犯关联者”也不算过分。
不过,为了在科技上压制对方,美苏对看中的人才都网开一面。“V-2导弹之父”、天才火箭科学家冯·布劳恩就是其中之一。刚被美国招募时,他并不受信任。对美国人来说,有纳粹背景的科学家,最大价值在于为己所用,更在于不能让他们落到苏联手里。冯·布劳恩就这样郁闷地过了10年。
没想到,苏联迅速从二战创伤中恢复,还率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把第一名宇航员送上太空。照这趋势,苏联航天器似乎很快会在太空领域占据主导。没办法,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只好把冯·布劳恩的团队纳入NASA,希望他们帮美国挽回面子。
![]()
苏联在太空探索中抢占先机,也离不开天才科罗廖夫。和冯·布劳恩不同,科罗廖夫是苏联本土科学家,但他的科研之路也和苏联获取纳粹德国遗产有关。二战后,科罗廖夫作为苏联技术人员,去东德搜罗遗留的V-2导弹,招募当地技术人员。靠着这支团队,他在15年内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还在1961年4月12日把加加林送入太空。
加加林的成功,对自认为“人类灯塔”的美国是个沉重打击。从曼哈顿计划起,美国人就没想过自己会在科技领域被超越。于是,接替艾森豪威尔的肯尼迪在1962年发表著名演讲,发誓美国要在太空竞赛中翻盘。美苏登月竞赛,就在冯·布劳恩与科罗廖夫这两位天才的较量中拉开帷幕。
如今我们知道,美国抢先完成载人登月。可在1962年,连肯尼迪自己都不相信美国能赢。毕竟美国已经错失多个“第一”,苏联早在美国喊出口号前就启动了登月计划。在科罗廖夫带领下,苏联率先完成月球背面拍摄、实现探测器硬着陆,美国看似又要输了。
![]()
但天不遂人愿,1966年1月,科罗廖夫积劳成疾去世,他和冯·布劳恩的对决提前结束。没了领军人物,苏联航天部门一下子没了方向,而冯·布劳恩的团队则按计划推进登月。1969年7月,冯·布劳恩团队用“土星5号”重型运载火箭,成功把阿波罗11号送到月球。这不仅兑现了肯尼迪7年前的承诺,也标志着美国在太空竞赛中胜出。
冷战时期,人们没时间质疑登月的真实性,毕竟苏联是美国最大对手,要是美国造假,苏联肯定第一时间揭穿。但冷战结束后,新发现的一些事让人们重新审视登月阴谋论。从“表演”角度看,阿波罗计划太“完美”了:美国不仅成功送宇航员登月,还在随后3年连续6次完成登月任务,阿波罗13号更是上演“完美事故”——距地32万公里的飞船突发爆炸,三名宇航员竟然成功生还。这些“完美表现”当时被看作美国科技领先的铁证,苏联官方的沉默也被当成对阴谋论的反驳。
不过,阿波罗计划也传递出一个信息:登月虽难,但可以实现,还能多次完成。这激励了很多财力不如美国,但电子技术更先进的国家投身探月。阿波罗计划后,中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印度等都推出了登月计划。但半个世纪过去,除了中国,其他国家都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实施嫦娥计划后才发现,载人登月的难度超乎想象。
![]()
回首阿波罗计划那个年代,就在美国宣告登月成功的同一时刻,苏联果断搁置了所有登月计划。自1969年往后,苏联对月球的探索仅仅局限于依靠现有的技术开展无人探测工作。到了1976年,更是彻底抛弃月球探测项目,将目光转向空间站等更具实际价值的项目上。这一系列举动,实在让人忍不住心生疑惑:美国当年的登月行动,会不会是一场精心伪造的假象呢?比如说,仅仅把宇航员送到月球轨道,把无人月球车投放到月球表面来留下所谓的证据,又或者直接发射无人登陆舱,而那些宇航员在月球上的影像,其实是在地球秘密拍摄的呢?
至于苏联为何没有站出来“打假”,很可能是他们深深了解载人登月这项任务的艰巨程度。科罗廖夫离世后,苏联方面心里明白,如果继续和美国在登月竞赛上死磕,注定是输多赢少,倒不如顺势而为,退出这场竞赛,还能争取一些实际利益。这种猜测,我们可以从美苏太空竞赛背后的动机和所需成本中找到一些线索。
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本质上就是想通过完成那些全人类都高度关注的任务,来向全世界证明自家体制的优越性。他们之所以选择和平竞争,而非战争对抗,除了在古巴导弹危机后,双方都意识到核战争没有赢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两国都自诩秉持着“普世意识形态”。毕竟,如果用战争去毁灭对方,就算最后取得了胜利,在自己国民眼中,也会和纳粹没什么两样,这无疑是对自身价值观的一种否定。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在当时军事价值还不太明朗的太空领域,投入了巨额的资源。
![]()
然而,作为太空竞赛这场大戏的核心主角,美苏两国都得承受沉重的航天开支压力。就拿美国登月计划来说,整个过程中NASA的总预算接近300亿美元,这可是相当于1962年美国GDP的5%啊!而同一时期,苏联的GDP仅仅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就算苏联在资金利用效率上更胜一筹,但要想在这场竞赛中胜出,至少得投入不少于自身GDP10%的资金。对于还要给东欧盟国提供补贴的苏联来讲,这实在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大开支。所以,在美国宣布登月成功之后,苏联觉得与其去挑刺找茬,倒不如借这个机会体面退出,毕竟这场竞赛他们实在是没有胜算。
NASA的数据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1966年是阿波罗计划的关键一年,那一年NASA的经费高达59亿美元。可等到计划结束后,美国并没有乘胜追击、巩固优势,反而逐步削减相关经费,以缓解财政压力。即便后来里根时期启动了“星球大战”计划,NASA的经费有所增加,但由于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投入和60年代相比,已经差得很远了。不得不说,这场突然停止的登月计划,让美苏双方都像是得到了解脱。
![]()
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NASA一直以一种“独孤求败”的姿态,高高在上地俯瞰着后来者。不过,随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奋起直追,嫦娥计划充满希望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再次把人类送到月球表面。中国在探月过程中,登月飞行器不仅发现了美国当年登月留下的一些痕迹,还察觉到了许多当年美国都未曾发现的月球物质和现象。而中国在探月征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心中泛起疑问:半个世纪前美国那场震惊世界的登月壮举,难道真的没有丝毫虚假成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