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用两次接连的决定,让我们看清了所谓“体育无关政治”的招牌底下,究竟藏着多少选择性操作。
![]()
9月19日,执委会宣布,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运动员在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冬奥会上只能以中立个人身份参赛,他们的国旗、国歌乃至任何国家标识都将被禁止出现。
而就在前一天,9月18日,国际奥委会明确拒绝了西班牙等方面提出的禁止以色列参加国际赛事的提议,其理由听起来颇为崇高:不应因政治因素剥夺运动员平等参赛的权利,否则就是违背奥林匹克精神。
如此紧凑的时间线,如此悬殊的处理方式,如果这都不叫“双标”,那还有什么能算呢?
![]()
国际奥委会对此自然有一套解释。
他们说,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运动员限制是因为其国家奥委会“违反了《奥林匹克宪章》”,比如在乌克兰被占领土上整合体育组织等行为。而对于以色列,国际奥委会主席柯丝蒂·考文垂干脆利落地表示:“本届执委会以及其他任何执委会没有考虑过把以色列奥委会排除在奥运之外。”其理由是以色列奥委会是合法认可的成员,且若因地区政治争议开此先例,恐将导致更多赛事被政治干扰。
![]()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
但稍微琢磨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矛盾。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因卷入冲突而运动员受到集体性惩罚,尽管是以“中立”名义,但国旗、国歌皆无,个人身份模糊地存在于赛场。而以色列,尽管加沙地带伤亡惨重,国际社会批评不断,其运动员却能安然无恙地以国家代表身份参赛,挥舞国旗,高奏国歌。这种区别对待,很难不让人怀疑背后是否有政治压力的影子。有观点就认为,国际奥委会或因畏惧美国三分,在处理俄罗斯、以色列运动员参赛问题上,做法存在双标。
![]()
更讽刺的是,国际奥委会一边强调“政治不应干预体育”,一边其决策却处处透着政治考量。例如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曾公开对这种“双重标准”表示不满。许多人也难以理解,同样是与武装冲突有关,为何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就需经过严格审查,证明未“积极支持”冲突才能参赛,而以色列运动员则无需面临此类审查。
回过头看,国际奥委会的这种“弹性标准”似乎早有苗头。
2024年巴黎奥运会,仅15名俄罗斯运动员获准以中立身份参赛,而到了2025年2月,国际奥委会又要求各协会必须放行俄白选手参加2026冬奥会资格赛。这种摇摆,让人不禁疑惑:奥运会的规则,到底是铁律,还是可以随意捏揉的橡皮泥?
![]()
说起双标,我们或许还能想起国际奥委会在其它事情上的“前科”。
比如它曾被指责针对中国体育优势项目频繁修改规则:乒乓球改大球、缩短比分、限制名额;跳水预赛成绩清零;女子举重全球只针对中国限制参赛项目等。这些“规则优化”,被很多人视为是对中国体育优势的刻意打压。
![]()
此外,在奥运会申办和举办上,国际奥委会的态度也常被诟病。
当年中国申奥、办奥过程中,曾经历过诸多挑剔,从空气质量到志愿者微笑的弧度,都可能被指责。而如今,奥运会申办遭遇寒流,2030年冬奥会甚至面临无人申办的窘境时,国际奥委会又频频暗示希望中国能再次接手。
这种前后反差,难怪有网友调侃:“当年你对我爱搭不理,现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
国际奥委会在商业利益分配上也存在争议。
据报道,其在2021-2024年周期收入超过124亿美元,但运动员奖金不足总收入的5%,奥委会主席年薪高达数百万美元。这让人质疑,奥运会究竟是为运动员的梦想而办,还是一场资本的狂欢?
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和平与公平竞争。
但当规则的执行者自身都无法恪守统一标准时,这种精神又如何能让人信服?国际奥委会的“双重标准”行为,不仅伤害了那些被不公正对待的运动员,更侵蚀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根基和公信力。当体育沦为政治博弈的筹码,当规则因国家而异,奥运会那片本应纯粹的赛场,也就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它的光芒。
![]()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每个运动员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技,不受政治因素的干扰。国际奥委会若真想维护奥林匹克的纯粹性,或许该从审视自身做起,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
否则,一次次的“双标”操作,只会让那束奥林匹克圣火,在世人眼中愈发黯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