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是每一位中国人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一道烈焰冲天而起、撕裂长空,长征一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腾跃而起,此时地面指控中心陷入死寂,只有仪器运行的滴答声敲击着耳膜。当“卫星入轨”、“信号正常”的报告声打破寂静,当清脆的《东方红》旋律从九天之上传来时,整个大厅瞬间被呐喊与热泪淹没,而在这历史性成就背后,凝结着孙家栋先生的智慧与汗水。
![]()
1951年,自幼品学兼优的孙家栋在新中国的曙光中前往苏联攻读飞机设计,这一年他22岁,那时苏联航天技术正在飞速发展,让他深刻认识到太空话语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立志“中国的卫星也要遨游太空!”1958年他以全优成绩毕业,之后他谢绝苏联科研机构的挽留,回国投身在科研建设之中。
那时中国在航天领域一片空白,更谈不上先进的技术设备,但孙家栋与同事在简陋的工棚里,用算盘、计算尺反复核验数据;缺乏实验资料,就对照国外公开文献逐一推导。1967年时他受命担任“东方红一号”技术总负责人,这是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知道卫星研制涉及电子、机械、材料等数十个领域,而当时团队中大多数人从未接触过卫星技术,可他还是义不容辞地担下了重任。
![]()
那时他白天组织攻关会,夜晚趴在绘图板前修改设计,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每次卫星出现故障,他都会带着技术骨干钻进闷热的实验室持续奋战,直到把解决问题为止。为了确保卫星能传回《东方红》乐曲,他亲自调试音频设备,反复比对音质。1970年4月24日,当清晰的乐曲从太空传回地面时,指挥中心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孙家栋却盯着屏幕上的卫星轨道参数,直到确认一切正常才露出笑容。
首战告捷后,孙家栋继续研制返回式遥感卫星,当时全球只有美苏掌握这类技术,这意味着前方之路仍然铺满荆棘,当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火箭在空中爆炸时,孙家栋迅速调整情绪,带领团队在残骸中寻找故障线索,经过反复试验后,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1975年11月,第二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并安全回收,国内获取了清晰的对地遥感图像,此举为中国航天遥感事业奠定了基础。
![]()
八十年代后,孙家栋开始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这种卫星需要在3.6万公里高空精准定点,技术难度远超之前的近地轨道卫星。为解决卫星姿态控制问题,他带领团队创新技术方案,自主研发出大功率行波管放大器。1984年,“东方红二号”成功定点后,代表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结束了依赖国外卫星传输信号的历史。
步入21世纪时,年过七旬的孙家栋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坚持“零缺陷、零失误”的标准,每周召开技术例会,对130余项关键技术逐一把关。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并且传回首张月面图像,至此中国深空探测实现零的突破,之后他又指导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任务,为中国探月工程铺出一条坚实的道路。
![]()
孙家栋特别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他曾经感慨:“靠别人靠不住,只有靠自己”,在北斗二号立项后,他就提出要打“中华牌”,随着航天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他严格要求所有星载产品必须百分之百国产化,真正做到“北斗星、中国芯”。他用毋庸置疑的坚持,使中国航天避免被他人扼住咽喉,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这位“中国卫星之父”一生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在荣誉面前始终淡泊名利,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回顾近60年的航天生涯时他说:“国家给了这样一份重任,能够受到国家如此信任,我感到非常荣幸,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他言出必行,用一生践行了对航天事业的承诺。
![]()
如今这位年近百岁的航天老人虽然不再去一线现场,但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继续为年轻科学家指引方向。他的名字不仅仅是刻在星辰上的“孙家栋星”,还是照亮中国航天的精神火炬,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史诗,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