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从地窖中钩出不成形的女尸,辨认后才发现她曾是KTV名牌

分享至

声明:本文情节皆为虚构,人物、地点、事件是基于艺术表达的创作,与现实无关。所用图片并非真实人物影像,仅作辅助叙事。本文借虚构故事传递积极价值观,呼吁读者遵纪守法,弘扬友善、正义等正能量,共建和谐社会。

盛夏的广州,潮湿得像个巨大的蒸笼。空气中那股甜腻的腐臭味,已经盘桓了三天。

起初,大人们以为是死猫死耗子,没人当回事。直到一个钻进废弃骑楼里掏鸟窝的半大孩子,连滚爬爬地跑出来,一张脸吓得惨白,话都说不利索。

“下面……下面有东西……”

刑警队长赵卫东带人赶到时,整个巷子已经被街坊邻居围得水泄不通。他拨开人群,一股浓烈到令人作呕的尸臭味,混杂着泥土的腥气,劈头盖脸地砸了过来。饶是见惯了各种现场的老刑警,也不禁皱紧了眉头。

那是一口废弃多年的地窖,入口被几块烂木板虚掩着。

两个年轻警员戴着厚厚的口罩,用一根长长的铁钩探下去,摸索了半天,钩住了一个沉甸甸的麻袋。

“队长,拉不动,太沉了。”

“用绳子!”赵卫东命令道。

麻袋被拖上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麻袋的表面已经被黑红色的尸水浸透,散发着难以言喻的恶臭,成群的苍蝇嗡嗡作响。

“打开。”赵卫东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年轻警员用刀划开麻袋,里面露出的,不是一具完整的尸体,而是一堆已经无法辨认形状、被石灰和泥土包裹的人体组织。

那不成形状的轮廓,无声地诉说着死者生前所遭受的极致暴行。

巷子里死一般寂静,只能听到一阵阵压抑的吸气声,和一个新警员跑到墙角呕吐的声音。



01.

赵卫东不喜欢这种天气。黏腻的、燥热的,像这座正悄然变化的城市一样,让人心里无端烦躁。

1989年的广州,像是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各种新奇的、陌生的东西正源源不断地涌进来。喇叭裤、蛤蟆镜、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还有那些在夜晚才开门营业的“歌舞厅”。

作为一名从战场上下来、在公安系统干了二十年的老兵,赵卫东觉得这一切都有些刺眼。在他眼里,黑白分明,是非清晰。而如今这座城市的许多角落,却正在变得面目模糊,暧昧不清。

无名女尸案的初步尸检报告,很快就送到了他的办公桌上。

法医老张的脸色很难看:“卫东,现场惨不忍睹。死者为女性,年龄在20到25岁之间。死亡时间超过一个月,尸体已经高度腐败,加上石灰的破坏,面部和指纹都无法辨认了。”

“死因呢?”

“颅骨粉碎性骨折,是被人用钝器暴力击打头部致死。另外,她身上有多处骨折,生前应该遭受过殴打。”老张顿了顿,补充道,“凶手很残忍,也非常谨慎,尸体上没留下任何能辨别身份的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手里只有一个死因不明、身份不明的受害者?”赵卫东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不完全是。”老张递过来一个小小的证物袋,“我们在清理她颈部的组织时,发现了这个。被嵌进肉里了,应该是凶手清理现场时遗漏的。”

证物袋里,是一枚小巧的、雕刻着凤凰的玉坠。玉质温润,雕工精致,即便沾染了污物,也难掩其价值。

在那个大多数人还穿着蓝灰两色衣服的年代,这样一枚玉坠,显得格外不同寻常。

赵卫东捻着那枚玉坠,陷入了沉思。这枚小小的凤凰,是揭开所有谜团的唯一钥匙。

02.

案子很快就被定义为“无名尸案”,在堆积如山的卷宗里,并不起眼。

没有身份,就没有社会关系,也就没有调查方向。所有人都认为,这大概又是一个外地来的流莺,因为皮肉生意和人起了冲突,被残忍杀害。这样的事,在城市的一些阴暗角落里,并不少见。

但赵卫东的直觉告诉他,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那枚玉坠,不属于一个普通的流莺。他找人鉴定过,是块上好的和田玉,价值不菲。一个拥有如此贵重饰品的女人,怎么会无声无息地人间蒸发?她的家人、朋友,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报案吗?

他让手下的警员去各个派出所查失踪人口报案记录,结果一无所获。

这个女人,就像一滴水,悄无声息地汇入了人海,然后又悄无声息地蒸发了。

“赵队,我觉得方向可能不对。”队里最年轻的警员林涛,刚从警校毕业,脑子活泛,“天天穿布鞋的人,不会去打听皮鞋的价格。能拥有这种玉坠的人,她活动的地方,肯定不是我们现在排查的这些地方。”

“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去那些……新开的地方看看。”林涛说得有些含蓄,“比如那些高级餐厅,还有……歌舞厅。”

赵卫东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打心底里厌恶那种地方,灯红酒绿,龙蛇混杂,在他看来,那就是滋生犯罪的温床。

“查案子,不是逛窑子。”他有些生硬地顶了一句。

“赵队,现在时代不同了。”林涛没有退缩,“很多生意人,甚至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喜欢去那里谈事情。那里消息最灵通,三教九流的人都有。说不定,就有人认识这块玉坠呢?”

赵卫东沉默了。他知道林涛说得有道理。如今的犯罪,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偷鸡摸狗的小打小闹了。要查案,就必须踏进那些他所不熟悉、甚至不屑的浑水里。

他最终还是捏着那枚玉坠,带着林涛,走进了那片象征着城市新浪潮的霓虹灯里。

03.

“东方明珠”歌舞厅,是当时广州最负盛名的一家。出入这里的,非富即贵。门口停着的,有好几辆他只在画报上见过的黑色小轿车。

震耳欲聋的音乐,旋转闪烁的彩灯,舞池里疯狂扭动身体的男男女女,这一切都让赵卫东感到强烈的不适。空气中弥漫着酒精、香水和烟草混合的暧昧气息。

舞厅的经理是个姓黄的胖子,满脸堆笑,八面玲珑。当赵卫东表明身份,拿出那枚玉坠时,黄经理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

“阿sir,你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这里可是正经生意场所。”他瞟了一眼那枚玉坠,立刻摇头,“没见过,不知道。”

赵卫东盯着他的眼睛:“你最好想清楚再说。这东西,关系到一条人命。”

黄经理的眼角抽动了一下,但依旧嘴硬:“真没见过。我们这里客人来来往往,谁会注意别人戴了什么。”

就在这时,一个端着托盘路过的年轻女服务员,不经意间瞥到了赵卫东手里的玉坠,她的脚步猛地一顿,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这个微小的变化,没有逃过赵卫东的眼睛。

他绕过黄经理,直接走到了那个女服务员面前。

“你,认识这个东西?”

女服务员的嘴唇哆嗦着,眼神惊恐地看了一眼黄经理,拼命地摇头。

“看着我的眼睛。”赵卫东的语气不重,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说实话。”

女服务员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了,眼泪涌了出来,声音细若蚊蝇:“这是……这是莉莉姐的……”

“莉莉姐是谁?”

“苏莉莉,”女服务员抽泣着说,“是我们这里……以前的头牌。”

苏莉莉!

这个名字像一颗炸弹,在赵卫东的脑子里轰然炸响。只要是在广州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几乎都听说过这个名字。

她是“东方明珠”的传奇,是无数男人魂牵梦绕的对象。传说她舞跳得最好,歌唱得最甜,人也最美。想请她喝一杯酒,都要提前三天预约。

“她人呢?”赵卫东追问。

“不……不知道。”女服务员摇着头,“黄经理说……说她前段时间赚够了钱,去香港了。”

赵卫东转过头,目光如刀,射向脸色已经和白纸一样难看的黄经理。

他知道,案子,从这一刻起,才算真正开始。那具在地窖里被石灰和污泥掩埋的无名女尸,终于有了名字。



04.

苏莉莉的身份一经确认,案件的性质就彻底变了。

一个风月场的头牌,突然惨死,这背后必然牵扯着巨大的利益和复杂的关系。市局立刻下令,成立专案组,由赵卫东担任组长,限期破案。

专案组进驻了“东方明珠”歌舞厅,对所有员工和相关人员,展开了细致的排查。

一个立体却又矛盾的苏莉莉,渐渐从众人的描述中浮现出来。

在舞女们的口中,她是嫉妒的焦点。她恃靓行凶,断了别人的很多财路,为人也高傲,从不与她们深交。

在舞厅的客人眼里,她是一朵带刺的红玫瑰。美丽,迷人,却又让人难以接近。她周旋于各路权贵和富商之间,游刃有余,从不轻易许诺。

黄经理的供述,则揭开了冰山一角。

“莉莉这个人,心气高,野心大。她不甘心只做一个舞女。”黄经理交代说,“她手里,攥着不少大人物的把柄。”

根据舞厅的记录和员工的指认,警方很快就锁定了几个重点嫌疑人。

头一个,是香港来的富商陈老板,他曾疯狂追求苏莉莉,为她一掷千金,却始终没能得手。在苏莉莉失踪前,有人看到他和苏莉莉在包厢里发生过激烈争吵。

第二个,是苏莉莉的对头,同在“东方明珠”的另一个当红舞女阿美。苏莉莉抢了她好几个重要的客人,两人早已势同水火。

最后一个,也是最棘手的一个,是市里某个部门的一位领导。传闻他和苏莉莉关系暧昧,苏莉莉的快速上位,也与他的关照不无关系。

然而,调查的深入,却远比想象中困难。

陈老板财大气粗,早就请了最好的律师,对警方的讯问滴水不漏。阿美则有一帮姐妹作证,说她当晚一直在舞厅,没有作案时间。而那位领导,他的身份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整个调查,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僵局。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巨大的、由金钱、权力和欲望交织而成的网络,而苏莉莉,就是这张网的中心。她似乎和每个人都有关联,但又似乎和每个人都保持着距离。

05.

案子陷入了瓶颈。

所有嫌疑人都有不在场证明,苏莉莉的社会关系网像一团乱麻,看似清晰,实则每一个线头都通向死胡同。

赵卫东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他总觉得,他们遗漏了什么关键的东西。所有人都盯着苏莉莉在歌舞厅的这几年,盯着她和那些大人物的纠葛。

但一个人,不可能凭空变成苏莉莉。

“查她的过去。”赵卫东对林涛说,“我要知道,她成为‘东方明珠’的头牌之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家庭,她的出身,她从哪里来。”

他有一种预感,揭开谜团的钥匙,或许就藏在苏莉莉那段无人问津的过去里。

这是一个极其繁琐的工作。苏莉莉对外宣称自己是孤儿,从小在广州长大。但专案组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她包装自己的人设。

林涛带着人,开始从最基础的户籍档案查起,一点点地往前追溯。他们去了好几个苏莉莉曾经住过的地方,走访了那些早已没什么印象的老街坊。

几天后,林涛一脸疲惫地回到了办公室。他没有带回来厚厚的卷宗,手里只有一张薄薄的、已经泛黄的纸。

他的表情很奇怪,是一种混杂着疲惫、困惑和震惊的复杂神情。



“赵队,”他的声音有些干涩,“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全搞错了。”

他将那张纸,轻轻地放在赵卫东的办公桌上。

那是一份来自十几年前市妇幼保健院的出生登记表的复印件。

赵卫东有些不解地拿了起来。当他的目光落在“母亲”和“父亲”那两个姓名栏时,他整个人如遭雷击,瞬间僵住了。

他猛地抬起头,死死地盯着墙上那张挂着所有嫌疑人照片和关系网的调查板。

复印件上面清晰地记载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