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今年做的这款中秋月饼,前后只卖了几天,但热度到现在还没过去。
他和“与辉同行”团队合作定制的这款月饼,正式开售是在9月11日晚8点,结果开播40分钟,24万盒卖完,第一次备的货直接清空。很快,剩下的库存也卖光,总共60万盒,一个都没留给他自己。
总销售额超了6000万元。
但让董宇辉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这次月饼真正“火出圈”,压根不是因为好不好吃,而是包装盒。
等第一批买到月饼的网友陆续收到货,网上的风向就变了。
不少人晒图说月饼确实好吃,但评论区讨论最多的,反而是那只包装盒。很快,有人动手开始DIY,把盒子做成了扇子、挂画、收纳架,各种细节都处理得挺精致。
这些DIY作品在网上被大量转发、跟风,带来的是另一轮“二次爆火”,甚至引发了不少媒体的注意。
细看这款月饼的包装,其实是有点用心的。
盒子的图案不是随便设计的,团队把“与辉同行”过往两年里走过的九个省的代表性建筑元素,融合进了整套包装里。董宇辉说,盒子的名字叫“月满九州”,设计初衷就希望它别只是一只包装。
后来来看,这一设定也确实打通了另一层传播的路子。
月饼还没吃完,盒子已经成了一个“再创作的舞台”。
销售期间就卖空了,但影响力直到现在都还在延续。
9月中旬之后,《光明网》、《消费时报》、《中国工业报》等十几家媒体陆续发文,主题几乎都绕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这款月饼盒的创意设计,另一个是网友对它的再创作。
比如《光明网》用的标题是《“月满九州”盒子改造,消费者巧思开启文化破圈之旅》,报道里提到,这款设计让传统节令和当代审美实现了在民间的主动粘合。
整个过程中最特别的点,不是销售速度,也不是涨粉力度,而是这款月饼本来是商品,后来倒像成了“创意材料”。
60万盒卖完就结束了产品周期,但从网友的“二创”,再到媒体的持续报道,这款月饼的热度等于被“后置延长”。
也让人从侧面看懂了,“与辉同行”这类直播,不止是把商品卖出去,还在卖一种“参与感”。
今年中秋这波,董宇辉没有再讲太多故事,但故事自己出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