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个核心研发部门被拆分。
文丨王海璐 倪萍
《云见 Insight》独家获悉,理想自动驾驶部门近期重新梳理了组织结构。
之前,理想自动驾驶部门有三个核心研发团队,负责人均为高级总监。其中,贾鹏负责 VLA 和世界模型的研发;夏中谱负责端到端模型的研发;王佳佳负责量产研发。
这三位负责人均在今年提出离职,并在之后选择了创业。
本次调整,理想拆分了 3 个二级部门。其中,模型算法团队拆分为基础模型、VLA 模型、模型工程,分别由侯文博、詹锟、赵志勇负责;量产研发拆分为量产交付、软件研发、主动安全,由刘鑫磊、郑汉斌、徐志涛负责;数据闭环团队拆分为数据平台、数据标注,负责人为范京琛、凌琳。
另外两个二级部门——规划管理及 AI 评测运营继续保留,由李当当、湛逸飞负责。
除此之外,理想还新增了创新业务部,负责对外技术合作与预研、海外发展等,由原数据闭环负责人佘党恩管理。
11 个二级部门的负责人均向理想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郎咸朋汇报。接近理想汽车的人士称,新的负责人多数从原本的三级负责人中提拔,公司认为他们在过去的研发和交付工作中 “有战功”。
9 月 19 日,郎咸朋在给自动驾驶部门的内部信中说明了此次组织架构调整的目的:“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落地,使自动驾驶的组织向 AI 组织持续演进。”
2023 年年初,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首次提出 AI 战略,将公司愿景从 “成为全球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业” 变更为 “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此后,理想自研基座模型,增加对于智能驾驶的资源投入,技术方案从规则走到模型,端到端走到 VLA。
技术路线的切换使得资源投入的方向发生转变,这也带来了团队的快速调整和一些人员变动。2024 年 5 月,王佳佳带领的量产研发部门裁员。由于裁员影响到无图城市 NOA 的交付,理想又召回了一些被裁员工。
去年理想将端到端从贾鹏带领的算法研发部门独立出来,成为平行的二级部门,由夏中谱负责。 2024 年 10 月,端到端+ VLM 辅助驾驶方案的推送,让理想成功跻身辅助驾驶第一梯队。但此后不久,理想就将 VLA 确立为下一代技术方案,由贾鹏主导开发,人员和资源投入也向 VLA 倾斜。这被认为是夏中谱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融合了视觉、语言、动作信息的VLA (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模型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技术方案,但挑战也更大,很多技术细节还在摸索中。理想大力投入研发,在云端搭建了 13 EFLOPS 算力,训练 32B 参数量的大模型,对于最终的产品体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让贾鹏带领的 VLA 研发压力倍增。今年 8 月,随着 i8 车型的交付,理想宣布成为全球第一家采用 VLA 模型的车企, 9 月覆盖全系 AD Max 车型。
在内部信中,郎咸朋再次强调了对于 VLA 技术方向的坚持,认为只有 VLA+RL 闭环才能真正实现 L4 级别自动驾驶,“助力公司人工智能战略的实现”。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后来者,我们无法在传统市场中通过简单模仿或局部优化取胜。既得利益者会以他们的经验和资源形成壁垒。我们必须开辟新市场、定义新标准,打造真正符合未来用户需求的产品。”他说。
随着技术路线进一步明确,市场竞争的窗口期越来越紧迫,组织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满足新的研发目标。
本次调整,理想自动驾驶团队除了拆分为 11 个部门,还宣布取消大规模的“封闭开发”。即要求开发团队在指定场所集中办公,通过物理隔离加快项目进度,提升协作效率。
郎咸朋表示,这一开发方式在去年研发端到端系统、今年的超级对齐、VLA 交付中都产生了很大价值,但也存在“人员跨部门使用带来的多头管理”,“长期异地出差带来的不便” 等问题。
现在技术方向已经明确,他认为一级部门层面的大规模封闭开发不再适用。接下来需要二级部门负责人带领团队发挥专业价值,充分协作,“像一个球队一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