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插香烛,街市满地皆红,这既是敬佛,也是为目连照明地狱之路,救助亡魂。
农历七月三十,是中国传统民俗中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日子。
它既是佛教中的 “地藏节”(地藏菩萨诞辰),也是民间认为的 “鬼门关”关闭之日。
整个农历七月被视为“鬼月”,传说七月初一鬼门开启,亡魂来到人间,直到七月三十才关闭。
在这个双重意义的日子,各地百姓形成了丰富的习俗和禁忌,核心可概括为“一插两忌三不做”。
遵循这些古老传统,被认为能为家人祈福纳祥,求得平安顺遂。
地藏节的起源,是一部文化融合的史诗。
地藏菩萨原是古印度的土地神,在佛教东传过程中,逐渐与中国本土的孝道文化、生死观念结合。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地藏菩萨曾多次为救母难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
这种“孝”的精神与中国“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不谋而合。
唐代,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即地藏比丘)渡海来华,在安徽九华山苦修75年,于开元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涅槃。
当地百姓感其德行,将他视为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也因此成为地藏道场。
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们涌向九华山,点燃香火,祈求平安,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全国性的节日。
地藏节与中元节(七月十五)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间传说,七月是“鬼月”,鬼门大开,孤魂野鬼游荡人间。地藏菩萨在此时“开眼”,为众生指引光明。
百姓们怕目连在地狱救母时看不见路,便在家家户户插燃香烛,既敬佛,也为目连照明。
这种“地灯”习俗,至今仍在江南地区流传。
一插:插地灯,照幽冥
地藏节的核心习俗是“插地灯”。
江南地区,家家户户在庭院四角、门边、墙根插满棒香,同时点燃,称为“烧地头香”或“地灯”。
这一习俗的起源,与元末张士诚有关。
张士诚统治苏州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借地藏节烧香寄托哀思,因他乳名“九四”,便称“烧九四香”,久而久之讹传为“烧狗矢香”。
而在温州,人们用茄子插满蜡烛做成“落苏灯”,孩童们举着灯奔跑嬉戏,寓意“落得舒适安逸”。
两忌:忌杀生,忌争吵
地藏节是佛教节日,信徒们严禁杀生,认为杀生会造恶业,影响福报。
同时,民间也忌讳争吵、说谎、搬弄是非等行为,认为这些会破坏和谐氛围,惹怒神灵。
老人们常说:“地藏节吵架,一年不顺当。”
这种禁忌,本质上是提醒人们保持敬畏之心,以和为贵。
三不做:不做亏心事,不贪不义财,不浪费粮食
地藏菩萨以“孝”和“度众生”为本愿,民间因此衍生出“三不做”的规矩。
不做亏心事,是对良心的拷问;不贪不义财,是对欲望的克制;
不浪费粮食,是对生命的尊重。
这些规矩,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学。
如今的地藏节,早已超越了宗教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在南京清凉山,从七月初一开始,烧香膜拜者络绎不绝,到了七月三十,茶棚林立,游人如织,俗称“盖山门”。
在苏州,人们依然保留着“烧地头香”的习俗,青烟中,是对先人的思念,也是对生活的期许。
地藏节的智慧,在于它用最朴素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死,如何对待他人。
插地灯,是照亮他人,也是照亮自己;忌杀生、忌争吵,是尊重生命,也是尊重自己;
不做亏心事、不贪不义财、不浪费粮食,是坚守底线,也是守护内心。
地藏节祭拜地藏王菩萨,是以“孝”为核心的。
《地藏经》被视为“佛门孝经”,
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多次为救母难而发下“度尽众生,方证菩提”的大愿。
祭拜供品应以“清净、圆满、吉祥”为主,常见苹果(平安)、梨子(智慧)、葡萄(子孙绵延)、香蕉(招福)、橘子(吉祥如意)等。
应避免释迦(因谐音“释家”)、芭乐(台语谐音“空头支票”)、荔枝(易招虫)等水果。
供花可选择香水百合(清净庄严)、莲花(象征佛果)、菊花(清雅)、剑兰(增智慧)等。
以下几类人特别适合祭拜地藏菩萨:
孝亲报恩者;求离苦得安者;生肖犯太岁、流年不顺者;修行人;近年家运不顺者。
不同生肖也可采用相应方法开运:
属鼠、牛、羊、狗者可多诵“地藏菩萨圣号”化解小人是非;
属龙、马者可在地藏庙供灯或供花,添事业人缘;
属虎、兔、猪者可诵《地藏本愿经》一部回向家亲眷属,化解情感家庭烦恼;
属蛇、鸡、猴者可多诵地藏灭定业真言回向冤亲债主,祈求健康长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