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的地铁上,你攥着半凉的星巴克,手机里还躺着凌晨三点改完的 PPT—— 甲方说 “再优化一下用户旅程的颗粒度”,你盯着屏幕上那些飘着的 “赋能”“闭环”“体感”,突然想起昨天 HR 找同事谈话时,她哭红的眼睛。
就在上周,美国劳工部悄悄下调了过去 12 个月的就业增长估算 —— 比之前少了 30 万个岗位;中国 16-24 岁青年失业率飙到 18.9%,相当于每五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没工作。而 OpenAI CEO 奥特曼的预言更扎心: 80% 的岗位会被 AI 改变至少 20%,20% 的岗位会被改变 80% 。
这不是经济周期的 “阵痛”,不是 “暂时的困难”,而是一场 结构性的崩塌 —— 我们赖以为生的 “公司工作制”,正在像被泡发的饼干一样,慢慢散架。
一、你每天在做的 “工作”,可能只是一场 “行为艺术”
先问你几个灵魂问题:
你上周开的三个跨部门会议,有多少结论是 “需要再对齐”?
你改了八版的 PPT,最后是不是只改了封面的颜色?
你转发的那些 “请查收并反馈” 的邮件,有多少人真的打开过?
如果答案都是 “大部分”,那你可能正在从事经济学家大卫・格雷伯所说的 **“狗屎工作”**—— 连从业者自己都怀疑其价值,却不得不做的 “无意义劳动”。
我有个做互联网运营的朋友,最近跟我吐槽:“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包装数据’—— 把活跃用户从 10% 写成‘环比提升 200%(基数较小)’,把转化率 0.5% 说成‘精准触达核心用户’。上次领导让我做‘用户体感优化方案’,我写了 5000 字,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把按钮从蓝色改成绿色’。”
更荒谬的是,我们还在为这种 “无意义” 卷得要死。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办公室吗?不是在赶项目,是在等领导下班 —— 因为 “领导没走,你走了就是态度有问题”;你见过为了 “抢占话语权” 的会议吗?不是在解决问题,是在比谁的术语更高级 ——“我们需要用 OKR 对齐战略,用 KPI 落地执行,用北极星指标锚定方向”,翻译过来就是 “我们还没想好要做什么”。
这些 “工作” 的本质,不是创造价值,而是 维持 “公司在运转” 的幻象 。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你假装在 “上班”,领导假装在 “管理”,大家一起假装 “我们在创造伟大的事业”—— 直到 AI 砸开门说:“你们这些活,我 10 秒就能做完。”
二、当白领在 “假装工作” 时,蓝领正在赚得盆满钵满
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反差?
你在办公室里为 “用户增长模型” 掉头发时,小区门口的修电动车师傅,已经靠换电瓶买了第二套房;
你在为 “季度 OKR 没达标” 焦虑时,楼下的家政阿姨,月收入已经超过了很多白领;
我同事上周找水管工修下水道,师傅开口要 2500 元,还说 “要等半年才能排到我”—— 因为 “全伦敦的水管工都忙不过来”。
为什么?因为 AI 能取代的,从来都是 “虚假的工作”;而 “真实的工作”,永远不会被替代 。
AI 可以写 PPT、做表格、生成 “用户运营方案”,但它修不了下水管 —— 那根堵着头发和油污的管子,需要人蹲在地上,用手掏,用工具通,用经验判断 “哪里漏了”;
AI 可以生成 “情感咨询话术”,但它安慰不了失恋的人 —— 那个坐在你对面,握着你的手说 “我懂” 的人,她的温度、她的眼神、她的共情,是 AI 永远学不会的;
AI 可以计算 “最优配送路线”,但它送不了外卖 —— 那个在暴雨里骑车的小哥,要避开积水的坑,要跟保安说 “麻烦开下门”,要把餐盒捂在怀里保持温度 —— 这些 “与物理世界的互动”,AI 做不到。
你看,这个世界的价值逻辑早就变了:
以前,“坐办公室”=“体面”=“高收入”;现在,“能解决真实问题”=“有价值”=“赚得多” 。
你在会议室里为 “对齐颗粒度” 争论时,水管工正在修通别人家的下水管 —— 那根管子的通畅,比你改了八版的 PPT 更接近 “真实的价值”。
三、公司工作制的消亡,早就在它的基因里写好了
AI 只是加速了公司工作制的死亡,真正的凶手,是 它自己的荒谬性 。
传统公司的架构是 “金字塔”:顶层做决策,中层传指令,底层执行。但现在,这个架构已经不灵了 ——
顶层的决策,可能还不如 AI 准:比如某大厂用 AI 预测用户需求,比高管们 “拍脑袋” 的决策准确率高 30%;
中层的 “传指令”,已经被 AI 取代:比如 AI 可以自动分配任务、跟踪进度、汇总数据,根本不需要 “项目经理” 天天催 “进度怎么样了”;
底层的执行,AI 做得更快更准:比如客服 AI 能 24 小时接电话,比人工客服响应快 10 倍,出错率低 90%。
所以企业才会说:“与其招一个工程师,不如多买一块 GPU。” 因为 GPU 不会摸鱼,不会提加薪,不会因为 “对齐问题” 开三个小时会议 —— 它直接解决问题。
更致命的是,公司工作制的 “身份绑定” 正在失效。
以前,你说 “我是 XX 公司的”,别人会投来羡慕的目光;现在,你说 “我是 XX 公司的”,别人可能会问:“你们公司最近裁员吗?”
我们这代人,从小被灌输 “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干到退休”,但现在才发现: 稳定的不是工作,是 “你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公司不再需要你的 “假装工作” 时,它会毫不犹豫地把你踢出去 —— 就像你会扔掉一块过期的面包。
四、别等世界抛弃你,先学会 “自己造船”
说了这么多,不是要让你焦虑,而是要让你 清醒 —— 旧世界正在沉没,你得自己造一艘船。
怎么造?给你三个 “反常识” 的方法:
1. 先拿回 “伪装豁免权”:不用再假装 “热爱工作”
我有个做新媒体的朋友,以前每天加班到十点,只为了 “让领导看到自己努力”。后来她想通了:“我为什么要为了‘假装热爱’而浪费生命?”
现在她的做法是:
用 1 小时完成 “假装工作”(比如改 PPT、开会议);
用剩下的时间做自己的事:写公众号、拍短视频、帮朋友做文案 —— 这些事没有 “KPI”,但能真正提升她的写作能力。
上个月,她的公众号接了第一单广告,收入比工资还高。
记住: 公司不是你的家,是你的 “资源池” —— 它给你工资,给你培训,给你人脉,你要做的,是把这些资源变成自己的 “船票”,而不是把自己变成公司的 “螺丝钉”。
2. 从 “身份认同” 转向 “基础设施建设”
以前,我们会说 “我是 XX 公司的运营”“我是 XX 公司的产品经理”—— 这是 “身份认同”;现在,你要学会说 “我会写文案”“我会做短视频”“我会修下水管”—— 这是 “能力认同”。
我认识一个做 HR 的姑娘,以前她的标签是 “XX 互联网公司 HR”,现在她的标签是 “职场转型教练”。她怎么做的?
用公司的培训资源:参加了所有关于 “职业生涯规划” 的课程;
用公司的人脉资源:采访了 100 个职场人,写了《30 岁转型指南》;
用公司的实践机会:帮同事做 “职业规划咨询”,积累案例。
现在她的咨询费是每小时 500 元,比以前的工资高两倍。
身份会过期,能力不会 。当你把 “公司身份” 换成 “能力身份” 时,你就不再依赖任何一家公司 —— 你自己,就是 “最稳定的工作”。
3. 投资 “自我认知”:这是 AI 永远夺不走的能力
AI 能写文案,能做 PPT,能解决数学题,但它永远不知道:“你擅长什么?你热爱什么?你能为别人解决什么问题?”
我有个做设计的朋友,以前总在做 “领导喜欢的设计”,直到有一次她帮妈妈做了一个 “社区手工坊” 的海报,妈妈说:“你做的这个,我一看就懂,比以前那些‘高级设计’好用多了。”
她突然明白:“我擅长的不是‘高级设计’,是‘用设计解决普通人的问题’。”
现在她专门做 “社区商业设计”—— 帮小餐馆做菜单,帮理发店做海报,帮早餐店做灯箱 —— 这些设计没有 “国际大奖”,但能帮客户多赚 20% 的钱,她的收入也翻了三倍。
自我认知,是终极的 “抗风险能力” 。当你知道 “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 时,无论世界怎么变,你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旧世界沉没时,你要做自己的 “造船师”
最后想对你说:
你不需要再为 “假装工作” 而焦虑,因为那些 “假装” 的事,迟早会被 AI 取代;
你不需要再为 “稳定的工作” 而恐慌,因为稳定的从来不是 “工作”,是 “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不需要再为 “公司的评价” 而纠结,因为真正的评价,来自 “你为别人创造的价值”。
大卫・格雷伯在《狗屎工作》里说:“工作的意义,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为别人解决了什么问题’。”
当会议室里的 “对齐颗粒度” 还在继续时,你可以选择走到窗边,看看楼下的水管工 —— 他弯着腰,手里拿着扳手,正在修通一根下水管。那根管子的通畅,就是 “真实的价值”。
旧世界正在沉没,新世界正在崛起。你不需要等别人来救你,你可以自己造一艘船 —— 用你的能力,用你的热爱,用你的 “自我认知”。
毕竟, 能带你穿越风暴的,从来不是 “别人的船”,是你自己造的船 。
下次再改 PPT 时,不妨问自己一句:“这个东西,真的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吗?”
如果答案是 “不”,那就放下鼠标 —— 去做一件 “真实的事” 吧。
毕竟,活着的意义,不是 “假装工作”,是 “真正活着”。
最后送你一句话 :
“当所有人都在假装划船时,你要做那个真正往下水道里伸扳手的人 —— 因为只有真实的劳动,才能对抗虚假的世界。”
愿你清醒,愿你勇敢,愿你在旧世界的碎片里,找到属于自己的 “真实”。
PS :觉得文章有用的话,转发给你正在 “假装工作” 的朋友 —— 叫醒一个人,比安慰一个人更有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