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不就是那个满是雪山、人挺佛系却穷得叮当响的小国吗?”
先打住这份刻板印象。14.7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比韩国大出整整一半;3000 万的人口规模,比整个澳大利亚还要多。单论体量,尼泊尔妥妥是个 “中型国家”,绝非人们口中的 “弹丸之地”。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手握全球最顶级的 “自然王牌”—— 全世界 14 座 8000 米以上的高峰里,它独占 8 座,全年 365 天几乎都能看见 “日照金山” 的绝美盛景,随便一处雪山脚下的村落,都能成为网红打卡地。按理说,靠着这般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就算不发大财,也不该过得太差。但现实却是,尼泊尔的人均 GDP 常年在全球排名垫底,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年轻人挤破头想往外跑。
有人说,是山太多挡了路,交通不便制约了发展;也有人说,是印度在旁边 “卡脖子”,资源和市场都被限制;还有人觉得,是老天爷不给力,除了雪山没别的自然资源。可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真正让尼泊尔陷入困境的,是它的 “国家操作系统” 早就被病毒入侵,从根子里出了问题。
今天,我们就当一回 “电脑工程师”,给尼泊尔的 “国家系统” 做一次全面扫描,看看那些藏在制度里的 “毒株” 到底有多致命。
毒株一:无处不在的管制 —— 把普通人逼进死胡同的 “盖章迷宫”
在加德满都的老街区里,你总能看到一些紧锁着门的铺面,玻璃上积着厚厚的灰,门牌上的字迹早已模糊。这些铺面的主人,大多曾是怀揣着创业梦想的普通人,却最终栽在了尼泊尔 “天罗地网” 般的管制里。
就说开一家 20 平方米的小咖啡馆吧,在别的国家可能几天就能搞定手续,在尼泊尔却像是闯 “十八层地狱”。首先得注册公司,这一步就要盖 20 多个章,从工商到税务,从社区到消防,每个部门都得跑一遍。而且办事全看工作人员的心情,今天说材料少了一页,明天说格式不对,后天可能仅仅因为你递材料时没笑脸,就让你回去重新准备 —— 更荒唐的是,有时候还会让你开 “不存在的证明”,比如 “证明你没有在其他地方开过咖啡馆”,这种毫无逻辑的要求,能把人逼到崩溃。
前前后后折腾下来,光办手续就得 3 个月起步,有的甚至要半年。这期间,你得一直盯着流程,还得时不时给办事人员 “意思意思”,否则进度就会无限期拖延。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精力成本,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创业者身上。
最后能活下来的,从来都不是最懂经营、最有想法的普通人,而是两类人:一类是制定规则的官僚,他们手握权力,能给自己或亲戚朋友开绿灯;另一类是能搞定官僚的 “特权玩家”,要么有钱打点关系,要么有背景撑腰。
于是,我们 “看得见” 的,是政府通过层层管制 “掌控” 了市场,好像每一步都在 “规范秩序”;可 “看不见” 的,是那些本该诞生的就业岗位 —— 比如咖啡馆的服务员、烘焙师,那些能让社区变得热闹的小生意,那些能让城市充满活力的创新想法,全都在繁琐的手续和无形的门槛里,胎死腹中。
普通人想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在这样的管制下,难如登天。
毒株二:低效巨人 —— 吞掉国家资源的国企 “资本绞肉机”
如果你去过尼泊尔,大概率会有这样的体验:坐国内航班,经常晚点几个小时,机场工作人员还一副 “理所当然” 的样子;用电的时候,一天停个三四次是常态,尤其是夏天,空调刚开没多久就断电,只能在闷热里煎熬;就连买瓶汽油,都得排老长的队,有时候还得托关系才能买到。
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指向尼泊尔的国有企业。在尼泊尔,70% 以上的关键行业都被国企垄断了 —— 电力、航空、石油、电信,几乎涵盖了老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
这些国企就像一群 “低效巨人”,拿着最好的资源,却干着最差的活。它们亏损了怎么办?国家财政来补贴,反正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服务差了怎么办?老百姓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用,毕竟没有其他企业能进来竞争。
更可怕的是,这些国企就像挂在整个国家脖子上的 “24 小时吸盘”,不断吸走最稀缺的资源:
- 国家把大量的资本投入国企,可换来的却是连年亏损,钱像扔进水里一样没个响;
- 优秀的人才宁愿去国企 “混日子”,也不愿去私企打拼,因为国企稳定,哪怕没业绩也不会失业;
- 最好的土地、最便利的基础设施,优先给国企用,私企想拿到资源,得付出比国企高几倍的成本。
而隔壁的私企,日子过得更是苦不堪言。你辛辛苦苦优化成本,想靠性价比吸引客户,可国企能拿到国家补贴,就算卖得比你便宜还能不亏钱;你熬夜研究技术、卷效率,想提升服务质量,可国企就算服务差、效率低,也能靠垄断活下去。
这哪里是市场竞争?根本就是 “逆向淘汰”—— 认真做事的活不下去,混日子的反而活得滋润。长此以往,没人愿意再去创新,没人愿意再去冒险,整个市场的活力被一点点榨干,经济自然也就停滞不前。
毒株三:虚假的金钱游戏 —— 让老百姓存款变 “废纸” 的通胀与外汇管制
在尼泊尔的菜市场里,你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菜贩们收钱的时候,总是一沓沓地数,有时候甚至要用橡皮筋捆起来。不是因为生意好,而是因为钱 “不值钱” 了 —— 前几年能买一公斤土豆的钱,现在可能连半公斤都买不到。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尼泊尔的 “印钞机”。每当政府财政没钱了,第一个想到的办法不是开源节流,而是让央行印钱。2022 年,尼泊尔的货币供应量增速达到了 18%,可同期的 GDP 增速只有3%—— 相当于市场上的钱凭空多了 15%,但能买的东西却没怎么增加。
多出来的这些纸币,就像洪水一样冲进市场,把物价抬得越来越高。老百姓辛辛苦苦攒的存款,不知不觉就被 “稀释” 了:去年存的 10 万卢比,今年可能就只值 8 万卢比的购买力,多年的积蓄悄悄变成了泡沫。
当老百姓意识到钱在贬值,想换点美元、欧元来避险的时候,政府又关上了大门 —— 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每个人每年换外汇有额度限制,还得提交一堆证明材料,排队审批,少则几周,多则几个月。如果实在等不及,只能去黑市换,可黑市的汇率比官方高 10% 起步,换 1000 美元,就得多花 100 美元的 “冤枉钱”。
说白了,政府就是在告诉老百姓:“我知道你不信我们的货币,但你不准跑。” 当货币天天在缩水,谁还敢做长期规划?商人不敢扩大生意,怕赚的钱还赶不上贬值的速度;普通人不敢投资,怕本金都亏掉;外资更是绕着尼泊尔走,毕竟没人愿意把钱投进一个连货币都不稳定的国家。
这样的 “金钱游戏”,看似能解政府的燃眉之急,实则是在透支国家的信用,把经济拖进更深的泥潭。
毒株四:杀人的善意 ——《劳动法》把年轻人的就业路堵死
在尼泊尔,有一条看似 “充满善意” 的法律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为 100 卢比/小时。单看数字,好像是在保护劳动者,让大家能拿到体面的工资。可现实却比法律条文残酷得多 —— 很多年轻人根本找不到工作,只能在街头闲逛。
问题出在哪?很简单:企业不是慈善机构,雇人要看成本和收益。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工作中只能为企业创造 80 卢比 / 小时的价值,可法律却要求企业给 100 卢比 / 小时的工资,那企业宁愿不雇人,也不会做 “亏本买卖”。
更要命的是,尼泊尔的解雇规定也极其严苛。企业想解雇员工,必须经过政府部门的批准,批不批全看官员的心情,有时候就算员工表现再差,也很难解雇。这就导致企业在招人时格外谨慎,能不招就不招,生怕招进来之后 “甩不掉”。
于是,加德满都街头出现了极具魔幻色彩的画面:一边是很多企业喊着 “用工荒”,找不到合适的工人;另一边是 40% 的青年处于失业状态,找不到一份能糊口的工作。
这条看似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法》,其实是把年轻人的 “就业梯子” 给抽掉了。它保护了那些已经 “在岗” 的人,却把更多想踏入职场的年轻人挡在了门外。年轻人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无法积累经验,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人才浪费,还会引发社会矛盾,让整个国家失去活力。
这份 “善意”,最终变成了最锋利的 “杀人刀”。
重装系统:四步解毒,让尼泊尔找回希望
尼泊尔的 “系统病毒” 虽然致命,但并非无药可解。想要让这个坐拥雪山美景的国家重新焕发生机,关键在于 “重装系统”—— 也就是进行彻底的制度改革。具体来说,需要走四步:
第一步,解除管制,把 “盖章迷宫” 变成 “一站式服务”。政府要砍掉那些冗余的审批流程,把 20 多个章缩减到几个,甚至一个;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让创业者不用再跑断腿,在家就能办手续;同时,明确办事标准和时间,杜绝工作人员 “看心情办事” 的情况,让创业从 “3 个月起步” 变成 “3 天搞定”。只有这样,才能让普通人敢创业、能创业,让市场充满活力。
第二步,推进私有化,让国企 “断奶”。对于那些长期亏损、效率低下的国企,该卖的卖,该破产的破产,把资源还给市场。让私营企业公平参与电力、航空、石油等领域的竞争,通过竞争提升服务质量、降低价格。政府要做的不是 “养着” 国企,而是做好监管,确保市场公平,让 “优胜劣汰” 的法则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步,稳定货币,把印钞机 “锁进玻璃房”。央行要制定明确的货币政策规则,立法禁止政府随意透支财政、滥发货币,确保货币供应量与 GDP 增速相匹配,稳定物价。同时,逐步放开外汇管制,让老百姓和企业能自由兑换外汇,恢复大家对货币的信心。只有货币稳定了,商人才敢投资,外资才愿意进来,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第四步,回归合同自由,让年轻人能 “踏进职场大门”。把 “最低工资标准” 改成 “谈判工资”,让企业和员工根据岗位需求、个人能力协商工资,不再用法律强行设定标准;把 “解雇审批” 改成 “通知 + 补偿”,企业只要提前通知员工并给予合理补偿,就能正常解雇,不再受行政部门的无理干预。先让年轻人能找到工作,积累经验,再谈如何提高待遇,这才是对劳动者真正的保护。
写在最后:繁荣不是恩赐,是制度的选择
有人说,尼泊尔穷是因为没资源、没区位优势。可看看瑞士,它同样是山地国家,没有海岸线,资源也不丰富,却成了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再看看韩国,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匮乏,却靠制造业和科技产业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它们能成功,靠的不是老天爷的恩赐,而是选择了更尊重私有产权、更相信市场力量、更信任普通人创造力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每个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价值,企业能自由竞争、创新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自然会充满活力。
尼泊尔现在也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抱着 “管制 + 国企 + 通胀 + 僵化劳动法” 这四连毒,在贫困里挣扎;还是下定决心 “重装系统”,通过制度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雪山的太阳每天都会准时升起,那金色的光芒照亮了山峰,也照亮了尼泊尔的土地。可这份光芒能否照进每个人的口袋,能否让 3000 万尼泊尔人过上好日子,不在于雪山有多美,而在于加德满都的会议室里,那些决策者能否拿出勇气,做出正确的制度选择。
把创造财富的权利,从官僚手里还给咖啡店店主、大巴司机、民宿小哥、徒步向导;把公平竞争的机会,还给每一个想靠双手改变命运的普通人。当制度愿意为 “光” 让路,尼泊尔就一定有救。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重新认识了尼泊尔,希望你能把它分享出去。制度观念的传播,就像在拆天花板 —— 多一个人理解,多一份声音,尼泊尔的改变就多一分可能。尼泊尔人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