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个有意思的新闻:留学生圈里不再只盯着外企 Offer,反而流行起 “冲海外公共部门”—— 有人去英国 NHS 做用户研究,有人在加拿大小镇搞政府项目运营,甚至还有人进了澳大利亚的公立教育系统。
这些岗位不算传统意义上的 “公务员”,却因为稳定、能拿工签,成了留学生眼里的 “海外编制平替”。
一边是国内公务员 86:1 的录取比卷到飞起,一边是海外公共部门悄悄成了新赛道,这届学生的 “求稳” 之路,怎么跑到国外去了?
一、海外 “铁饭碗” 火了:不是统考,却吸引越来越多留学生
以前说起留学生就业,大家第一反应是进投行、互联网大厂,可现在不少人把目光转向了海外的公共部门 —— 英国的 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加拿大的省市政府、澳大利亚的公立机构,成了热门目标。
这些岗位的招聘方式和国内完全不一样:没有全国统一考试,而是像企业招聘一样,把岗位挂在官网或招聘软件上,写明要求(比如语言能力、相关经验),留学生投简历、过笔试面试就能竞争。
有人在英国 NHS 找了份用户研究岗,不用坐班,每天打卡满 8 小时就行,养老金能缴工资的 20%(私企才 3%-8%),每年还有 27 天年假;还有人在加拿大小镇的政府部门做市场推广,不用背 KPI,主要帮本地产品做外贸出口,虽然地方偏,但胜在稳定,还能拿到工签。
最有意思的是社交平台上的互动:只要有人分享 “海外公共部门入职经验”,评论区全是留学生和家长问 “怎么找岗位”“要不要国籍”。
以前大家觉得 “外国人进不了当地政府”,现在才发现,很多国家的公共部门(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岗位)只要有工签就能报,比如加拿大联邦政府、英国 NHS,常年缺人,还是工签担保大户,成了留学生 “留海外” 的新跳板。
二、为什么卷海外 “铁饭碗”?工签难、国内卷,这是无奈的折中
留学生扎堆冲海外公共部门,不是突然喜欢 “体制内”,而是现实逼出来的选择。
首先是 “工签卡脖子”。
很多海外私企给工签的名额越来越少,还得额外缴担保费、移民技能费,招一个外国人的成本比本地员工高几千英镑,小企业根本不愿招。
有留学生投了十家英国私企,七家明确说 “不提供工签”,剩下三家走到终面也黄了 —— 不是能力不够,是名额有限。
而 NHS、政府部门这种公共机构,是官方认可的 “大担保方”,工签通过率高,成了留学生 “留海外” 的救命稻草。
其次是国内卷不动了。
2025 年国内公务员报考人数达 341.6 万,录取比 86:1,想考个编制比登天还难。
不少留学生本来想 “回国卷编”,一看这竞争比,再想想自己海外学历在国内考公没优势,干脆转头找海外的 “稳定岗”—— 虽然不是真 “铁饭碗”,但至少不用和几十万人抢一个名额。
还有就是 “稳定性价比高”。
这几年全球经济波动,海外私企裁员潮一波接一波,而公共部门受影响小:不用怕失业,福利还全(比如医保、养老金),工作压力也小。
有留学生在加拿大政府做项目,合同是 12 个月一续,但几乎没人被辞退,同事说 “只要不天天在工位睡觉,就能一直干下去”,这种 “低风险”,刚好戳中了现在年轻人的 “求稳” 心态。
三、海外 “铁饭碗” 不是国内编制复制:节奏慢、晋升难,还没 “特殊地位”
很多人以为海外公共部门是 “国内体制内的翻版”,其实差别大了去了,不少留学生进去后才发现 “和想象的不一样”。
首先是 “没有绝对铁饭碗”。
国内公务员只要不犯大错就能干到退休,可海外公共部门很多是 “项目制合同”:有人在加拿大政府签 6 个月短约,有人在英国 NHS 拿 1 年续期,虽然大部分时候会续约,但始终没有 “终身保障”。
而且辞退也不是不可能 —— 有个留学生同事因为总在工位睡觉,提醒多次后,合同到期就没续,这在国内体制内几乎很难见到。
其次是 “工作节奏太佛系”。
国内体制内虽然稳定,但也有日常考核、项目进度要求,可海外公共部门常常 “没 KPI”:有人每天花两三小时就能干完一天的活,剩下时间摸鱼;两个星期能做完的项目,会故意拉到三个星期,大家早就习惯了 “慢节奏”。
原因也简单 —— 公共部门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没有盈利压力,自然不用催着赶进度。
时间久了,习惯快节奏的留学生反而不适应,有人干了一年就辞职去了私企,说 “再闲下去要废了”。
还有就是 “晋升难如登天”。
国内体制内有明确的晋升体系,熬资历、出成绩就能往上走,可海外公共部门晋升要 “重新考”:上一级有空缺岗位了,会公开招聘,不管你在原岗位干得多好,都得和其他人一起投简历、面试,论资排辈还严重。
有人在英国 NHS 想升一级,被告知 “前面还有几个干了十年的老员工”,自己的新技术、好业绩根本帮不上忙,最后干脆放弃了晋升念头。
更有意思的是 “社会地位不一样”。
国内体制内岗位自带 “稳定光环”,亲戚朋友都觉得有面子,可海外公共部门就是 “普通工作”,大家第一反应是 “工资不高但清闲”,没人觉得 “进了体制就高人一等”。
有留学生跟国内父母说在海外政府工作,父母以为是 “海外编制”,催着结婚稳定,结果孩子自己知道 “就是份普通岗,没什么特殊的”。
四、想卷海外 “铁饭碗”?先跨过这几道坎
虽然海外公共部门看着香,但想 “上岸” 也没那么容易,很多留学生栽在 “信息差” 和 “竞争大” 上。
最常见的是 “不知道能报考”。
国内学生习惯了 “统一考试、统一报名”,可海外公共部门岗位散在各个官网,没人汇总,也没有 “考公培训班”。
有留学生直到参加校友分享会,才知道 “留学生也能进当地政府”,之前一直以为 “只有本地人才能报”;还有人不知道去官网查岗位要求,错过报名时间,只能等下一批。
然后是 “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海外政府岗位因为工资低、节奏慢,本地人不爱去,留学生还能捡漏,可现在越来越多留学生挤进来,竞争比直线上升。
有加拿大政府岗位招实习生,收到 2000 多份简历,最后只录了 1 个;还有英国 NHS 的岗位,几年前投 10 份能中 1 份,现在投 20 份都未必有面试机会。
想突围只能 “差异化竞争”—— 比如有人放弃多伦多、伦敦这些大城市,去周边小镇的岗位,竞争小很多,还更容易留用。
还有 “不会展现自己”。
中国留学生大多习惯 “默默干活”,可海外公共部门面试很看重 “主动沟通”:要会说自己做过什么、怎么解决问题、有什么成果。
有留学生实习时每天加班干活,却从不跟领导汇报,领导以为他没做什么,差点没续合同;后来他学着每周跟领导聊进展,才慢慢获得认可,最后顺利转正。
海外 “求稳” 可以,但别盲目跟风
看着身边人去海外公共部门 “上岸”,不少留学生会心动,但其实这份 “稳定” 未必适合所有人。
如果你喜欢慢节奏、追求低风险,不介意工资不高、晋升慢,那海外公共部门可能是个好选择;但如果你想拼事业、赚高薪,受不了 “摸鱼文化”,那进去后大概率会失望 —— 就像有人从 NHS 辞职去私企,说 “虽然累,但工资涨了一倍,还能学新东西”。
而且,“卷海外铁饭碗” 本质是就业难下的理性选择,不是 “躺平捷径”。它和国内卷编一样,都是为了 “稳定”,只是换了个地方而已。
关键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是要海外身份 + 清闲,还是要职业发展 + 高薪?想明白这点,再决定要不要冲,才不会盲目跟风,最后后悔。
说到底,哪里有稳定,哪里就有想 “上岸” 的人。
从国内卷编到海外冲公共部门,这届学生的 “求稳” 之路变了,但核心没变 —— 都是想找一份能安身立命的工作。
只是不管选哪条路,都得记住:没有绝对的 “铁饭碗”,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靠谱的 “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