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9月19日电 题:从一副走红的AI眼镜说开去
新华社记者农冠斌
在日前召开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现场,一副具有实时翻译、提词功能的AI眼镜,悄然走红。一些嘉宾借助它进行主旨演讲,中外客商则通过实时翻译功能无障碍沟通,现场交流高效准确。
在这款AI眼镜的展位上,常常围满海内外客商,询问功能细节,甚至排起长队,成为本届东博会最具人气的科技焦点之一。
一副眼镜,何以得此热度?一方面,在庄重的国际会议场合,如此轻巧地将AI技术嵌入传统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它也让大众看到:AI正以更贴身、更自然的方式融入,成为工作生活的新日常。
眼镜产自广西——一个常被贴上“经济后发”标签的省份。今年以来,从科大讯飞、奇安信等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布局、各类创新合作项目落地建设,到“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的重磅推出,一系列推广AI应用的探索在此发生。
细数之下,广西在AI赛道上跑出独特姿态至少有三重清晰脉络。
首先是转变意识“谋划AI”。当2025年的钟声敲响之际,恐怕很少有人能预料,广西会以如此果断和开放的姿态迎接AI浪潮。
没有北上广深的科研资源禀赋,也缺少如先发地区般的完整产业链,广西“无中生有”式地提出大力发展AI,背后藏着时代大潮。
当前,世界逐步进入“AI纪元”。纵观历届东博会,从最初的农产品,到后来的高端装备、数字经济,再到今年的“AI盛宴”,展会内容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之变。
各地开展AI的探索未必非要直奔研发最前沿。在这场时代变革中主动作为、凝聚共识,哪怕只是促成一场生动的科普、一次真切的技术触摸,也能提升行业与公众对AI的感知,这份努力同样意义非凡。
其次是立足实际“发展AI”。每一个地区都有与其禀赋相匹配的发展方式。过去,个别地方一谈AI,言必称“大模型”“算力集群”“顶尖团队”,盲目追逐技术光环,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发展逻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面对科研基础相对薄弱但毗邻东盟的现实,广西提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AI发展路径,不做前沿基础研究的“开创者”,而是成为技术应用的“集成者”“推广者”。借助国内先进技术资源,聚焦中国—东盟合作中有大量现实需求的领域,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AI解决方案,最终推向东盟。
最后是坚持开放合作“推广AI”。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组,有的国家既想抓住数字机遇,又怕陷入所谓“技术陷阱”。每年召开的东博会本身就是一个“超级接口”,广西正借此打造一个真正让东盟国家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AI样板间”。
东博会期间,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迎来众多东盟国家人士前来参观。今年前8月中心签约国内AI项目51个,落地项目40个,签约东盟国家企业16家,覆盖AI多个领域。从智能眼镜到智慧农业,从数字医疗到城市大脑——中心通过一系列场景化展示,向东盟国家传递出东盟所盼、广西所能、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道路。
回过头看,迈出发展AI的第一步固然可贵,但也要注意,未来产业的长期培育,仍需细心呵护,久久为功。(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