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嘉月
来源 | 广告案例精选
iPhone17一曝光,全网齐刷丑出天际,可预约通道刚开,库存又秒没。
这年头苹果的产品就跟渣男似的,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这边手机的风头还没过,那边AirPods Pro3的文案又把自己拱上火山口。
为了突出耳机的超强续航能力,美版文案写的是“They're workin' 9 to 5”(从早上九点工作到下午五点),到了中国官网就变成了“从早到晚,都能畅快听”。
图源:小红书
连苹果都知道我加班啦!?
1
先说结论。
苹果没骂人,它只是把“全天候陪伴”这个词拆得过于清爽,清爽到像在说“兄弟你通勤十小时还得继续听”,谁听了不窝火。
美版官网写的是“They're workin' 9 to 5”,标准的朝九晚五,到点下班,多一分钟都是对生活的不尊重。
但放咱们这儿,真要五点准时关机走人,可能就被视为工作量不饱和或者没狼性。
所以,苹果中国区的文案,不仅把这个具体时间点模糊处理,变成了“从早到晚”,最后还扎上致命一刀“加加班也没问题”。
图源:苹果官网
苹果这句“加加班也没问题”,表面看是呈现续航强,实则轻飘飘地把加班常态化了,好像加班不是什么制度问题,而是生活日常。
你品,你细品。
这下可把中国网友给搞破防了,彻底笑不出来了。
前几天还在嘲笑iPhone air韩国官网的宣传图,如今回旋镖立马就扎回了自己身上。
“国内用9 to 5给人一种工作时间很短的感觉……”这是牛马当久了的自觉性?
苹果你也太懂中国职场文化了吧?
还有人调侃:“苹果都知道我要加班,我老板还觉得我工作量不饱和。”这哪里是卖耳机,分明是精准踩中了中国打工人的集体痛点啊。
不过苹果客服倒是出来解释了,说这只是为了突出产品续航能力强,更生动形象。
也有网友觉得,这就是个文化差异问题。
“9 to 5”在英语里就是个固定说法,意思是全天工作,强调续航持久。
但到了非英语国家,尤其是中国,“朝九晚五”更像是一种理想的工作制度,根本不带“全天”的意味,所以没法直接照搬。
苹果干脆换了个说法,试图更接地气。
但大家都清楚,真正让这句话爆了的,是它无意间揭开了咱们职场文化的那层纱。
2
苹果在不同地区的文案差异其实一直存在,AirPods Pro 3这次只是最新例子。
说到因地制宜,iPhone Air那张拿捏手势海报必须拥有姓名。
为了展示iPhone Air极致轻薄的设计,苹果在很多国家的官网上都设计了拇指和食指捏合的手势动画。
可到了韩国官网,这捏合手势动画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孤零零的静态手机特写。
这是为啥呢?
因为这个手势在韩国文化中有特殊含义,容易让人联想到侮辱、歧视等敏感话题。
之前麦当劳就因为在社媒上用了这个手势,被韩国(男性)网友一顿吐槽,甚至被抵制。
吸取前人教训的苹果,可不敢冒这个险。
这事儿被网友发现后,又在网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
有人调侃说,“苹果这是把每个国家的文化禁忌都研究得透透的,真是太懂了”。
还有人拿这事儿玩梗,说“在韩国,连苹果都不敢轻易‘捏’手机”。
不过从商业角度来看,苹果这做法其实挺明智的。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作为一个跨国企业,想要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就得尊重这些差异。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入乡随俗,只有这样,才能让产品更好地被当地消费者接受。
苹果最近的文案争议可不止AirPods这一出。
再看看苹果其他地区的文案操作,你会发现它超懂怎么见人说人话的。
前段时间,在香港澳门地区,苹果零售店打出的宣传文案是“买部iPad上大专”“买MAC,上大专”,还有更直接的“来吧,大专生活”。
图源:小红书
内地网友一看就绷不住了,没看过这般嘲讽意味十足的广告语。
不知道的还以为买苹果产品就会考不上好大学。
但其实这里面有误会。
在港澳的语境里,大专院校是所有高等教育学校的统称,并不是内地通常理解的大学专科。
中文的博大精深,加上地区的文化差异,有时候确实容易闹笑话。
苹果意识到了这个称呼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所以内地官网的文案写的是“上高校”。
你看,苹果在这方面还是挺灵活(社会)的。
3
苹果的广告也不是每次都这么机智。
去年iPad Pro那个广告还记得吗?
小号、钢琴、照相机、油漆罐和游戏机被压得粉碎,然后变成了新款iPad。
本意可能是想表达iPad Pro功能强大,一机集成所有创意工具,但网友们普遍觉得这则广告庆祝了技术对人类创造力和艺术的破坏。
由于骂声太猛烈,苹果最后只能乖乖道歉,灰溜溜地把广告撤了。
同样踩雷的,还有请岳云鹏拍摄的隐私安全广告,投放在户外大屏画风很诡异。
海报上,岳云鹏举着iPhone半遮脸,三个摄像头直勾勾地对着镜头,再配上那似笑非笑的表情,怎么看都像个“偷拍者”,再加上文案“升级隐私安全,有 iPhone超省事”,这组合简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网友们纷纷表示,这哪是宣传隐私安全啊,分明是岳云鹏在监控我。
还有人调侃,“办公室被岳云鹏监控了”,这海报往窗外一贴,感觉工作都不自在了。
图源:小红书
本意是接地气,结果观众齐刷出戏。
“看不懂苹果想整啥”“岳云鹏和苹果的调性根本不搭”。这类尝试偶尔会显得刻意,甚至尴尬,反而模糊了产品要传达的信息。
负面一箩筐,可苹果高光时刻也不少。
今年7月,苹果投放了一组以“拍在iPhone,画在iPad”为主题的广告,就很能打。
这组广告展示用户用iPhone拍摄的照片,然后在iPad上进行数字绘画创作的对比图。
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按照这个模式创作的作品,广告传递的创意和艺术感很符合苹果一贯的品牌调性。
图源:Apple评论区
不过即使是这种好评如潮的营销活动,也能冒出点小插曲。
其中一张广告图,iPhone原片拍鲨鱼,iPad手绘潜水员,潜水员右手巨长,吸住一只红章鱼。
就有人跳出来说这有成人暗示,低俗。
但更多网友表示“内心脏,看什么都是脏的”,觉得这种联想太过牵强。
4
对品牌来说,有关注有讨论,哪怕是有点小争议,也总比无人问津强得多。
站在这个角度看,不管是引发热议的拿捏手势、区别对待的文案,还是被骂得很凶的iPhone 17,苹果能持续引发广泛讨论,它就已经赢了。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句老话:“媒介即讯息。”
苹果深谙此道,产品是媒介,争议也是媒介,它们共同传递着品牌的热度。
最后你会发现,苹果这家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或许不只是技术突破,更在于对用户深切的洞察与共情,哪怕这种共情有时候显得有点扎心,或者带来争议。
从功能宣传到情感联结,从标准化输出到本土化表达,苹果并没有大声张扬什么战略,却总能在细微之处精准触达用户真实的生活点滴。
毕竟再先进的技术、再强大的功能,只有真正读懂了用户,才能打动用户。
而读懂的代价,就是有时候得接受全世界人民的审视和调侃。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广告案例精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