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二十载才智之约,万千英才筑梦江苏——“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二十周年引才纪实

0
分享至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9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二十载才智之约,万千英才筑梦江苏——“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二十周年引才纪实》的报道。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自2006年启动以来,“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活动已连续举办20届,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指引,从初启帷幕到誉满全球,成为江苏延揽天下英才的“金字招牌”。20年来,这座跨越重洋的“智慧金桥”,连接海外顶尖学府与江苏产业热土,推动人才与城市深度交融、共同成长。

  2664名海外博士,来自全球500多所高校,走访江苏50多个县市区,对接3600多家企事业单位;521个项目落地转化,562名博士全职扎根,290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3人当选院士……一组组数据,勾勒出江苏与海外英才“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更见证着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的澎湃动能。

与时代同频,让“精准引才”服务“国之大者”

  时间回溯至2006年。江苏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应运而生。

  “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首次举办即邀请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社会研究所赵中维等百名华人专家、学者,走进南京、无锡、苏州、昆山等地。这不仅是江苏首次“聚天下英才、融世界智力”的实践,更打开了海外人才“沉浸式”感知江苏的大门。

  江苏的引才并非临时之举,而是融入战略、长期布局的系统性工程。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以贯之推动“人才强省”建设,提出要持续擦亮“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等招才引智品牌,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机制、更优质的服务,真正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落到实处。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建洋多次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保人才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让江苏成为天下英才近悦远来的热土。

  “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自创办起便被长期纳入《江苏省政府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持续列入江苏“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人才规划,更多次被遴选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项目,形成“政策有延续、目标有聚焦”的引才格局。在此过程中,江苏省人社部门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既邀请人才考察产业,也推动项目同步对接,这种“人才+项目”的打包引才模式,让海外人才不仅“看得准”,更能“落得下”。

  “2006年那次江苏行,让我看到了这里的产业潜力和引才诚意。”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杭小树,是首届“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的参与者。彼时刚毕业的他,被江苏智能制造的发展空间吸引,“当时江苏制造业有基础,但机器人、自动化技术还有提升空间,这正是我的研究方向。”2019年,他加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带领团队攻关移动机器人、复合机器人技术。“江苏引才不是‘一锤子买卖’,省产研院的‘按需研发’机制,让我们能聚焦产业痛点,这就是我当年期待的‘发芽土壤’。”杭小树说。

  江苏省人社部门还搭建了“高端人才供需媒介平台”,通过梳理用人单位需求,以精准画像、定向推送等方式,实现供需高效对接;组织博士深入开展实地考察,推动交流模式从线上初步对接升级为线下实地感知,助力供需双方实现从广泛对接向精准匹配的转变。

  数据显示,“高端人才供需媒介平台”为江苏降低了80%的海外人才回国发展信息搜索成本、70%的用人单位国际人才招募成本。

与产业同行,让“智力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引才是基础,用才是关键。随着产业升级,江苏人才工作更趋于精准化、靶向化。围绕“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650”产业体系建设,“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每年邀请的博士中,90%以上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

  20年来,“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落地的521个项目中,76个项目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500多项技术合作解决了223个技术难题,获得1853个自主知识产权……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江苏“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攻关什么”的用才逻辑。

  在生物医药领域,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后陈新的创业故事颇具代表性。2008年,他通过“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落地常州。聚焦当时国内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污染环境且易产生抗药性这一农业痛点,陈新带领团队研发昆虫信息素技术,用“不用农药也能防虫”的实效打消农民疑虑。如今,他创办的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49项专利,60多种信息素产品推广应用农田面积超200万亩。“江苏把生物医药与现代农业结合,让我们的技术既有科研价值,又有社会价值。”陈新说。

  宁录科技的发展,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缩影。作为“1650”产业体系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而“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活动累计为该领域输送博士506人。

与未来同向,让“他乡客”变成“江苏人”

  引得进、用得好,更要留得住。江苏深知,留住人才不仅靠政策,更靠生态。20年来,江苏省人社部门联合各地市构建“引用留”全链条机制,投入专项配套资金5.8亿元,提供人才公寓千余套,建立涵盖户籍、教育、医疗的“苏畅”人才服务体系,用“苏式服务”让海外人才找到归属感。

  “选择在南京创业,是因为这里的‘雪中送炭’让我们渡过难关。”2019年,由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汤金平创办的南京旗云中天科技有限公司面临资金短缺、资源不足的困境。“江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非常务实,从‘双创’计划到博士后资助,一系列政策切实缓解了企业初创期的压力,更让我感到安心的是这里的生活环境和发展预期。”汤金平说。目前,旗云中天的用户已包括国家电网、国电投、中节能、京能国际、协合新能源、浙江正泰、苏美达等单位,企业先后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企业层面的用才机制,更让人才“留得住、长得快”。在南通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博士葛旭飞的成长颇具说服力。2023年,葛旭飞加入中天科技。“海缆是‘海洋工程’的核心装备,技术难度高,当时国内在极端环境下的海缆性能测试技术还不成熟。”葛旭飞说,公司搭建的“知识产权银行”“创新奖励机制”让他吃下“定心丸”,集团董事长到一线倾听意见的人才茶话会、“降落伞计划”等举措,也助力他快速成长为兼具科研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024年盛夏,在±500kV直流海缆测试项目攻关中,葛旭飞带领团队在连续高温环境下反复测试,最终突破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天科技的用才机制,让我看到了科研价值与个人成长的双赢,这就是我愿意扎根的原因。”葛旭飞说。

  面向未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从明表示:“我们将聚焦‘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持续深化‘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活动,进一步打响全球性引才品牌,更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聚更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全力推动挑大梁责任在人社系统落地落实。”

  20年风雨兼程,20年英才荟萃。江苏,正以一座城的诚意、一片热土的机遇、一个时代的召唤,与天下英才携手,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华社 incentive-icons
新华社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
610374文章数 24211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