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樊代明院士健康启示录: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扶鹰第八届幸福家庭年会
在刚刚落幕的扶鹰第八届幸福家庭年会上,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樊代明院士以《健康之我见——如何健康优雅地活过100岁》为主题发表演讲,为众多家长带来了关于健康与教育的深刻启发。他在演讲中阐述了诸多关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理念与实践路径,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身心和谐、生命平衡的全面发展。
一、遵循生命规律,杜绝透支型成长
生命的成长必须遵循其内在节律。我们应当坚决摒弃让孩子牺牲睡眠、熬夜学习的做法,充分认识到“该玩的时候就要玩”——正如孩子的语文写作灵感,往往是在体验与探索中自然“玩出来”的,而非在压力下被动“挤出来”的。尊重睡眠规律、遵守科学的作息节奏,本质上是对生命最基本法则的敬畏。
与此同时,孩子视觉健康问题亦不容忽视。当前近视率显著攀升,主要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和户外活动不足密切相关。这一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将“全程健康”的理念,切实贯彻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二、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减少外界压力
孩子的健康深受自然与社会双重环境的影响。极端气候、空气污染、食品工业化等问题,对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影响尤为显著。建议通过“什么都吃一点”的多样化饮食,来增强孩子机体的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家长应避免将“攀比竞争”“过度焦虑”等成人世界中的负面心态传递给孩子。健康的教育应摒弃“标准化”期待,理解并非所有孩子都需遵循同一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尊重个体差异,释放其天性潜能。
三、尊重自主性,鼓励探索与试错
樊院士以自己外孙女为例,阐述了保护孩子自主性的重要性。当孩子做数学题的解题方法与众不同时,无需强迫其采用常规方法;当孩子写字方式特殊时,也不必纠正。他强调“只要结果对,不必强求过程一致”,保护孩子自主思考能力,避免用成人的框架束缚孩子天性。
四、家长以身作则,树立健康榜样
家庭是儿童行为与态度形成的第一现场,父母的生活方式与情绪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父母都会写诗、不打麻将,孩子大概率优秀;妈妈很优秀,爸爸经常打麻将,却让孩子好好学习,通常难以见效。”家长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行为,能够显著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
五、珍视内在自然力,避免过度干预
人体具备强大的内在调节与恢复机制,如自我修复能力、自由代谢能力等,这些统称为“自然力”。在儿童健康管理中,应充分信任其身体自身的调节功能,避免因过度依赖医疗检测或药物干预而削弱其先天潜能。通过保障充足睡眠、均衡营养与规律作息,才能真正守护儿童生命的根本活力。
樊代明院士的演讲,为当代家庭提供了一种整体性健康视角:健康不仅意味着没有疾病,更是个体在身体、心理与环境之间建立的动态和谐状态。放下焦虑、尊重规律、信任孩子与生俱来的成长潜力,才是助力他们走向健康优雅人生的根本途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