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长期扎根保护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与实践交织的“中国经验”。“中科院之声”推出系列微纪录片,讲述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背后的故事。今天播出《从拯救“国宝”到生态共兴》。
大熊猫
不仅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志
更是全球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
近年来
它的受威胁等级“降级”了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科学家
数十年如一日的系统性守护
▲中国科学院陕西秦岭大熊猫金丝猴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在佛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
在山梁、水源、沟谷等不同生境
布设了百余台红外相机
记录下野生大熊猫的日常
同时化身“捡屎官”
解析野生大熊猫粪便中
隐藏的遗传信息
为全面研究大熊猫习性及种群动态
积累宝贵的科学数据
▲科研人员查看红外相机数据
由于高质量天然产仔洞穴较少
科学家依据野生大熊猫习性
修建人工产仔洞穴
打造隐蔽、宜居的育幼空间
以提升大熊猫繁殖成功率
在洞口附近布设的红外相机
已成功拍摄到大熊猫妈妈带着幼崽
在洞穴内外活动的场景
▲野生大熊猫携幼崽在人工产仔洞穴活动
当大熊猫幼崽在
佛坪的产仔洞里安然入睡时
在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另一群科学家正在为大熊猫的未来
系上“保险绳”
科研人员建立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精确识别隐藏于密林中的
大熊猫主食竹
监测其生长状况
预测其开花周期
为可能出现的“粮荒”做预案
▲科研人员利用无人机观测大熊猫栖息地
四十多年来
中国科学院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
将保护对象从大熊猫及栖息地
扩展至整个山地生态系统
研究内容从生物多样性保护
拓展到区域可持续发展
推动生态系统持续恢复
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王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