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喜欢赚快钱的好莱坞,几乎已经放弃了二战题材电影。
犹记得,当年的好莱坞还有一类片子叫“二战大片”。著名的《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珍珠港》,一边挣大钱,一边宣传美国主旋律,都相当成功。
10年前,大帅哥布拉德.皮特出演了坦克主题的电影《狂怒》,在里面扮演一位美国M4谢尔曼坦克车长。
该片因为多次让谢尔曼以少打多,被喷为“抗德神剧”。尤其是片中4辆谢尔曼围歼“虎式坦克”,很多人觉得不太可能。
在二战里,德国的“虎式坦克”绝对是坦克中最高的山。
这头50多吨的钢铁巨兽,装备厚重的合金甲,大口径火炮,在东线战场一现身,就引起“虎式危机”。
1943年的东线战场上,“虎式”和T34的交换比可能接近1:10,极端的战例如普罗霍罗夫卡战斗,1辆“虎式”平均击毁几十辆T34。
哪怕是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在“虎式坦克”跟前也不是一合之敌。北非战场的美国第1装甲师,也被德军“虎式”重创。
奇怪的是,到了二战末期,“虎式”仿佛掉了牙,经常在正面冲突中被击毁,生存率骤降。
那么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虎式坦克”是如何诞生的?该武器的数据如何,实战能力如何?为什么战争末期的“虎式”,常常被苏军、美军打穿?
(专注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这对我很重要,谢谢。)
【一】虎式坦克:德军不断加码的结果
1933年,纳粹党上台,让德国军队重新复苏。
纳粹党在年末推出陆军扩军计划,让容克贵族、工业寡头、海外金融家鼓舞振奋。靠着借来的钱,德国军工企业开动马力制造武器,德军一年内扩军20万,
重武器方面,1号、2号小坦克很快开始投产,纳粹元首还要求保时捷、亨舍尔、MAN、奔驰这些公司设计新坦克。
3号、4号中型坦克在30年代末开始服役,这两款坦克都是20吨左右,已经是德军装甲兵的中流砥柱。
4号坦克服役后,纳粹政府召集军工企业,下达了生产新坦克的任务。
新坦克目标重量30吨以上,有强大的护甲和不低于75毫米的长管主炮,以应对英法重坦的挑战。
该项目本是保时捷公司和亨舍尔公司竞争,两个公司在1938-1939年拿出了VK3001试验车,即“试验型30吨坦克底盘”。
该坦克就是后来“虎式”的雏形,其中亨舍尔的VK3001(H),采用经典“交错式负重轮”,还有垂直装甲、机械变速箱,都已经在试验车上出现。
VK3001(H)的装甲厚度比4号更厚,但并没有太大进步,预计正面装甲50-70毫米左右,可4号坦克的改型已经有60毫米了。
所以后来德军进一步提升要求,新坦克正式定位为“重型坦克”,正面装甲至少100毫米,侧面60米,尾部也有50毫米以上。
亨舍尔公司改进出了VK3601坦克底盘,1939年开始试验。
这时候德国已经开战,前线需要大量坦克,德军连捷克斯洛伐克的“Lt35”都全部开上战场,才能勉强打起闪电战。
战争资源倒向生产部门,重型坦克的研究缓慢,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
德军在苏联遭遇了强大的T34和Kv系列坦克,其倾斜装甲大大增强了防御力,德军在坦克战里多次遭创。
于是德军重型坦克项目再次更新,本来亨舍尔公司的VK3601都要装炮塔了,军方要求继续改进,火力和防护力再上台阶。
1942年初,45吨级重坦底盘——亨舍尔公司的VK4501(H)和保时捷的VK4501(P)被装上火车,送到波兰的“狼穴”受纳粹元首检查。
亨舍尔公司的坦克得到了元首的好评,它的速度不如保时捷原型车,但整体可靠、设计合理。
VK4501坦克随后开始投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
【二】“虎式危机”不靠吹,是打出来的
其实保时捷也很冤枉,他们的(P)型号性能也很好,采用了新科技,如电传动技术。而且该原型车起了“老虎”这个霸气的名字。
没想到元首视察后,不仅毙掉了这个项目,只采购了90台底盘,而且把“老虎”这个名字没收了。
“虎式坦克”成为德军重型坦克的项目名称,被安在了后来投产的亨舍尔VK4501上。
制造“虎式”炮塔的任务,交给了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虎式”主炮使用88毫米高射炮改造的Kwk36火炮,88毫米口径,56倍径。
在当时的战场上,这算是最强大的坦克火炮,能轻易射穿T34。
1942年8月,“虎式坦克”在德国卡塞尔工厂开始制造,1个月后十几辆坦克下线,马上送到了东线战场。
“虎式坦克”早期型号全重56吨,全长8.45米,高3米左右,宽3.56米。
该坦克引以为傲的装甲,正面厚达102毫米,侧面、尾部是6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100-120毫米,侧面82毫米。
这里要介绍一下“虎式”的装甲片。
因为采用较为“落后”的垂直装甲,所以很多人觉得“虎式”的设计落伍,防弹能力虚高。但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就是德国当时领先的冶金科技。
“虎式”使用的装甲,是克虏伯冷轧锻造的镍铬钼合金钢,硬度、韧性极佳,比一般坦克的铸造甲强得多。(晚期缺乏资源,导致虎式的装甲强度不如早期)
该装甲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贵和重。但在1942年,德国人需要迅速打败苏联,成本问题已不是问题。
第一批“虎式”装着“迈巴赫HL 210 P45”发动机,共12缸,由汽油推动。
这台发动机有650匹马力,能把56吨的“虎式”推到35公里的公路时速,加满500升油,能跑110-170公里。
后续的“虎式”换装“HL 230 P45”发动机,马力提升到700匹,最大时速能跑到40公里。
在1942年秋天这个时间点,二战所有参战国的坦克,都在“虎式”面前低头。
1942年末,几十辆“虎式坦克”被运往东线战场,先被送到北方集团军群,参与列宁格勒的战斗。
9月,德军第72重坦团在梅尔斯堡和苏军第64近卫坦克旅交战,德军30多辆“虎式坦克”,曾正面对抗苏军近200辆KV1坦克。
最后德军仅损失3辆“虎式”,18辆受伤,毁伤苏军KV1坦克120辆以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战斗持续3天,算是德军在列宁格勒最后的大胜)
要知道在几个月前,德军打KV1坦克还需要大量3号、4号坦克,以及88炮阵地阻击。
现在的“虎式坦克”则完全碾压了苏联的坦克,德军士兵回忆:“虎式的装甲能弹开大部分苏军的炮弹,少部分只会留下弹坑。”
该坦克的战绩让元首很开心,也让亨舍尔公司鼓舞振奋,大量订单被下到了工厂。
在整个二战,“虎式坦克”的产量保持在每月20-40辆之间,1944年初曾达到月产100辆的巅峰。
该坦克在东线打出名堂后,又前往北非支援隆美尔的非洲军团。
1943年,德军在凯塞林山口遭遇美军,德军第501重装营的两个“虎式坦克”连队,突击美军第1装甲师和第106骑兵团,摧毁了美军几十辆谢尔曼,横扫美军火炮阵地。
此战让美军伤亡惨重,惊醒了刚刚参战,有轻敌思想的美国陆军将领们。
东克苏军,西敌美军,“虎式坦克”的威名传遍西半球。盟军方面开始焦虑了,“虎式危机”绝不是吹出来的。
【三】没有完美的武器,“虎式”也不例外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军第6集团军被全歼,东线战场几乎要崩盘。
苏军从南线反攻,曼施坦因带着德军后撤,在哈尔科夫组织了一次反击战。
这次反击战的矛头,就是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1个半营,共4个连的50多辆“虎式坦克”。
在2公里的距离上,得益于蔡司公司的精密光学瞄准仪,“虎式坦克”能对苏军T34进行精确狙杀。
曾有第505重装营的2辆“虎式”小组,击毁了30多辆T34,一半是在正面进攻中“对轰”击毁的,自己却几乎无伤。
T34早期的76毫米主炮无法洞穿“虎式”的装甲,第503重装营的一辆“虎式”身中几十发炮弹,200多发反坦克狙击枪子弹,还能开回后方。
几个月后的库尔斯克会战,“虎式坦克”依然是德军的中坚力量。战史留名的“普罗霍罗夫卡战斗”,让“虎式”成为军迷的传说。
但也正在这场漫长、残酷的会战,德军发现了“虎式坦克”的问题。
此役德军出动130多辆“虎式坦克”,200辆左右的豹式,还有90辆大象坦克歼击车(就是落选的(P)型号重型坦克),以及大量其他坦克。
德军摧毁了6800多辆苏军的坦克和自行炮,己方损失1500辆,其中“虎式坦克”完全损失不到10辆(受伤总数超过50,大部分被修好)。
“虎式坦克”非常强大,苏军正面难以击毁。但再厉害的老虎,也打不过群狼。
T34坦克用机动战术,包抄虎式的侧翼和后方,射击“老虎的屁股”,就能击毁这种重型坦克。
之所以顾头不顾腚,还是因为“虎式”实在太笨重了,在野战中步履蹒跚,时速能降到20公里以下。
且因为自重过大,该坦克常常陷入泥坑,引发传动故障,彻底趴窝。
所以电影《狂怒》中的战术绝不是乱编,是盟军“猎虎”的标准战术。
到了1943年末,T34/85型诞生,后来搭配BR365穿甲弹,其“BR365P”型号弹药能在1公里内射穿“虎式”的正面装甲。
M4谢尔曼的“萤火虫式”也一样,换装英国“17磅炮”后,搭配脱壳穿甲弹能打穿虎式装甲。
德军为了抵挡这些盟军新武器,升级出了倾斜装甲的“虎王坦克”,严格来说这才是“虎式”的终极版本。
甲弹对抗方面,其实德军一直不太虚。
唯独“虎式坦克”的可靠性是个大问题,德军甚至明令禁止在泥泞中做复杂机动。
因为自重过大,发动机马力小,“虎式坦克”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常会过载,发动机会突然熄火,甚至发生燃爆,就得牵引车拉走。
二战的德国重坦是方向盘操纵(连美国、苏联都是操纵杆,可见德国的技术之强),其技术确实值得称道,但复杂、巨大的坦克变速箱,故障率奇高,连转向轴都常常崩断。
还有那个复杂的“交错式负重轮”,的确稳定、舒适,但长期磨损和震动,甚至石头、泥巴卡主,就会彻底瘫痪。
交错式系统维修很麻烦,维修一个负重轮,要全部拆散系统,导致维修效率低下。
这些先天不足,纯属设计缺陷、技术妥协,是后天难以修改的。
在进攻时,如果趴窝,后方能立刻牵走去维修。比如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坦克损失少,大部分是牵回去维修了。
但如果是苏军攻来,“虎式大小姐”突然发脾气,不肯走,那车组只能抛弃坦克。二战中苏军、美军俘虏的“虎式”,大都是被抛弃的。
如果说故障率问题,还能靠合理战术和优秀的保养弥补。那“虎式坦克”复杂的工艺,高昂的成本,则是纳粹帝国的心脏病。
有人常常拿几万产量的T34、谢尔曼来比“虎式”,这有点欺负人,毕竟后者是重型坦克。
但是拿重坦相比,“虎式”1346辆的产量也不算高。
毕竟隔壁的苏联IS2坦克,战争最后一年都造了近2000辆,加上KV系列,和IS1坦克,苏联二战生产重坦近5000辆。
美国的M26潘兴,在1945年服役,一年就生产了2400多辆。
德国“虎式坦克”和后来的“虎王坦克”,5年加起来才1800多辆,而且这已经是德国卯足了劲儿生产的。
制造一辆虎式,平均耗费27-30万个工时,消耗几十吨钢材,还有钼、铬、镍、铜等金属数百公斤。
“虎式”的平均采购价格是30万帝国马克,等于3000多名熟练工人的月薪。
所以哪怕德国在1944年砸入大量资源,也仅能月产100辆。而且因为盟军轰炸,很快产量暴跌三分之二。
战争末期,“虎式”“虎王”“豹式”“猎豹”在交换比上,依然遥遥领先,但数量太少,加上油料短缺,不足以改变局面。
德军将领自己都抱怨,德国坦克不够“物美价廉”,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
正因如此,网民、军迷们对“虎式”的评价可谓两极分化。
有人觉得它是二战陆战王者,也有人觉得它是“拖油瓶”,像个脾气傲娇的“大小姐”。
笔者认为,“虎式”作为一款30年代设计的坦克,在二战打满全场,已经能证明其性能优异。
至于产量问题、可靠性问题,我觉得根子是时代局限,当年的技术短板,加上纳粹德国本身的资源困境导致的。
在盟军封锁大西洋,轰炸瑞典的矿场后,德国连合金钢都造不出来。盟军的战略轰炸,也让德国工业伤筋动骨,后来在瘫痪的边缘挣扎。
全面战争,打的是国力,不是靠一两款武器能出奇制胜的。
1945年,德军面对潮水一样的T34时,心情跟看到美军舰载机群的日军是一样的。
德国陆军的重坦,和日本海军的战列舰一样,都是精密、昂贵的武器,但这些玩意儿无法拯救轴心国,只能成为法西斯帝国的墓碑。
参考资料:
1.《二十世纪经典武器系列“虎”式坦克》腾昕云
2.《“狂怒”号在这里谢尔曼与虎式坦克殊死对决》王晓云
3.《焦头烂额的传奇序章——“虎”式坦克第一仗》Egon Klein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