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拯救,不是把他供上神坛,而是扶他站在坚实土地上,一步步支持他往前走。
01
自从女儿上初中后,我这才明白,现在的中学竞争有多卷。
老师三天两头就告诫我们,要多对孩子学习上心,千万不要中考失败才后悔!
我也开始严格要求女儿,每天大力监督她的学习,对成绩也愈加上心。
因为督促学习,初一那一年,我们频繁争吵,互相无法理解。
我认为女儿不知道上进,成绩不怎么样,却一点都不着急,只想着玩手机,看短剧。
女儿觉得我太强势,每天只知道催她学习,关心成绩,根本不考虑她多累。
到了初二上学期,母女关系已经可以用剑拔弩张来形容。
更让我焦虑的是,女儿日渐叛逆,厌学情绪也越来越浓。
她开始找各种理由请假,不去上学。
我当然不会同意,不管什么借口都不好使,逼着她出门。
可没过多久,女儿就彻底不去上学了。
她甚至以死相逼,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告诉我再逼她,她就去跳河。
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给她请了长假,在家休息。
![]()
休学在家的日子,女儿的情绪波动剧烈,让我无所适从。
上午还高高兴兴的看电视,下午就发脾气,把自己锁在在房间里,甚至崩溃大哭。
种种异常的举动,让我感到恐慌。真怕她哪天想不开,一时糊涂,做出点傻事来。
为了能让女儿有个好心情,我们全家人都小心翼翼,每天都观察她的脸色。
上学的事,根本不敢提,任由她晨昏颠倒,颐指气使。
- 想要什么,立刻买回家;想吃什么,我就天天做,直到女儿吃腻了为止。
- 她想要新款手机,我也毫不犹豫的给买了回来。
- 想给游戏充值,要零花钱,我也马上就给转账。
不夸张的说,我几乎把女儿当“祖宗”一样供着,生怕她有一丝不满意。
本以为,这样捧着、哄着,女儿的情绪能渐渐好转,重新回到正轨,早日复学。
可没想到,女儿好像习惯了这样躺平的生活,每天无所事事,毫无压力。
她绝口不提上学的事,脾气和欲望越来越大。
提出的一些过分要求,我稍微犹豫一下,她就对着我大吼大叫,好像我欠她的一样。
![]()
那段日子,我的心情无比憋屈,又无计可施。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女儿的学业就那么荒废着,我急得睡不了一个整觉!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迎合孩子了,她还没有好转,也不想上学?
02
每天深夜,我就像一个溺水的人一样,去学习、咨询,想抓住一棵救命稻草!
直到看到了一句话,才终于点醒了我,让我醒悟——
想让孩子早日复学,家长一定要掌握好退让的度。
千万不能把休学躺平的孩子,永远当“祖宗”供着!
孩子休学在家,躺平摆烂后,如果家长尝试过很多方法都无效,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无奈妥协,甚至过度纵容。
这是很多绝望家长的共同路径:当对抗无效时,就用纵容来换取表面和平。
这种纵容背后,隐藏着父母的恐惧:
一方面,怕孩子彻底崩溃,做出极端举动,所以用伺候来“保命”;
另一方面,也在为自己过去的严厉和逼迫“赎罪”,用妥协来缓解愧疚感。
但这种无限度退让的方式,不仅不能帮孩子振作,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深层的伤害。
首先,这剥夺了孩子“心理康复”的机会。
当孩子所有需求被即时满足后,他们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历练机会,躺平从暂时性的逃避,固化为舒适的生存模式。
其次,阻碍了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依赖父母的照顾,获得放纵,孩子丧失了从“做到”中建立真实自信的机会。
这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家长越是无微不至,越剥夺孩子振作的心理能量。
所以,把休学躺平的孩子“当祖宗供着”,不仅无益于他们的恢复,还将痛苦“外包化”——孩子回避压力,父母代为承受焦虑,孩子无法体验行为后果。
最终,形成了责任转移的闭环:
孩子逃避 → 父母妥协 → 孩子更逃避。
![]()
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越惯着、哄着,女儿越得寸进尺,在家彻底摆烂了。
因为这种极度包容又舒适的氛围,加重了她的逃避心理,更加抗拒面对压力。
而想让孩子真正好起来,家长必须从唯唯诺诺的“保姆”角色,逐步退到善于引导的“教练”角色。
不再包办,不再过度迁就,引导孩子逐步走向正轨。
下面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03
1、家长转变关键态度,爱可以无条件,但付出要有限度
孩子休学后,家长的态度会有明显的变化。从过去的要求、命令,变得卑微而妥协。
期待也越降越低,只要孩子能准时起床,正常吃饭,就什么都能答应。
但这种无底线的退让,反而助长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恶”——这无关人品,而是人性使然。
没有了上学的压力,在家里舒适吹空调,玩手机,父母还予取予求。
这样的生活,孩子怎么可能愿意舍弃,主动上学?
所以,家长一定要调整心态,转变态度,给孩子传递清晰的信息:
我对你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但我对你的行为有要求。
在告知女儿后,我做出了三个改变:
断服务:
不再送饭到床前,帮她洗衣服,而是提供食材和洗衣机,要求她自理;
断娱乐:
不再给她额外的钱,去充值游戏和视频会员,每周只给一次零花钱,额度有限;
断情绪价值:
不再一味承受女儿的负能量和坏脾气,明确表达自己的期望。
一开始,女儿不愿意接受,反应强烈。她质问我是不是不爱她了,厌烦她了?
我看着她的眼睛,认真的告诉她:
- 妈妈永远爱你,从你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没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就开始爱你了。
- 但真正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纵容,咱们一起努力,变得更好。
女儿没再说话,但赌气两天没吃饭。
到了第二天晚上,她禁不住饿,已经按时坐到了餐桌前。
对我的态度,也不再那么颐指气使,而是学会好好说话了。
无论多心疼,我们都要让孩子明白,一切都不是应得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懂得珍惜。
![]()
2、帮孩子化解负面情绪,修复亲子情感链接
不管孩子表现的多么无所谓,在家躺得多舒服,他们心里都明白,上学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内心积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和消极能量,无法化解,陷入了内耗、迷茫。
为此,我有意制造一些聊天时间,买来女儿爱吃的蛋糕和水果,一起追剧,唠嗑。
聊天的倾向性不强,就是让孩子有个倾诉出口。
不管女儿抱怨什么,我都不评判,不指责,只是耐心、认真的聆听。
通过温和的反应和包容理解,让孩子感受到,她的情绪是被我理解和接纳的。
慢慢的,女儿在我这里的安全感越来越足,倾诉的真心话也更多。
我越包容她的情绪,接纳她的想法,女儿的对抗情绪就越少。
她开始表露自己的疑惑:
- 可我不上学,以后怎么办呢?人要是能永远无忧无虑就好了。
可见,再执拗的休学孩子,内心也有很多恐慌和无助。
我开始跟女儿分享自己的人生历程,还有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同事朋友的选择和人生。
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女儿了解了很多不同的人生模板。
她逐渐明白,生活没有固定公式,每一次选择和努力,都会走向不同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没有后悔药,落子就要无悔。
她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人生,和想要的未来。这样的触动,比过去说教一万遍都管用。
亲子关系修复了,紧密了,能更好的滋养孩子,让孩子的力量恢复的更快。
![]()
3、从易到难,重建孩子的信心和责任感,助力返校的勇气
休学在家的孩子,即使萌生了复学的想法,也很容易产生退缩。
因为松懈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都不足。
畏惧失败的心理,会让他们像鸵鸟一样,只想把头埋进沙子里,逃避压力和痛苦。
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帮孩子重建信心和责任感。
我从小的事情开始,从易到难,引导女儿一点点走出摆烂的状态。
先是用征求意见的语气,问她愿不愿意帮我擦地,刷碗。
等她习惯后,再让她帮我倒垃圾,取个快递。
在建立责任感的过程中,也在引导她走出家门,重新感受微风和鸟鸣。
小区里的欢声笑语,儿童的打闹声,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阳光,都会给孩子注入生机。
当她的内心逐渐打开后,再给予积极的反馈。
女儿提出想出门买书,我立刻转账,鼓励她多买。
我明白,这是女儿的心态有了转变,她想要摆脱躺平,变得更好。
经过不断的调整,现在女儿也已成功复学了。再次回到学校,她变得不一样了。
过去的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信心,有动力,因为这是她主动的选择。
![]()
这段难熬的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
孩子用躺平威胁、控制父母时,他们眼里没有光,只有黑洞般的恐惧。
真正的拯救,不是把他供上神坛,而是扶他站在坚实土地上,一步步支持他往前走。
这个过程必然会有对抗,但唯有经历这些,那个被恐惧吞噬的孩子,才能真正重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