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 据美国《大众科学》杂志网站9月9日报道,理想情况下,我们早上醒来时应该感到神清气爽,准备好迎接新的一天。但不知你会不会有这个感觉,闹钟响起时连眼睛都睁不开,身体仿佛被床铺的“磁场”牢牢吸住。
让我们看看所谓的“90分钟睡眠周期法”,据称它能帮助你精力充沛地醒来。其核心理念是将睡眠与起床时间精确规划,使睡眠以90分钟为单位循环。具体操作是:从目标起床时间倒推,以90分钟为单位计算理想的就寝时间。例如,若想早上7点起床,可选择晚上10点就寝,完成六个90分钟周期(9小时睡眠),或11点半就寝,完成五个周期(7.5小时睡眠)。
根据美国睡眠医学学会2024年的一项调查,这种做法在社交媒体上风靡一时,近十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都曾尝试过。但这种“睡眠秘诀”是否真的具备科学依据?
“90分钟睡眠周期法”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在完整周期结束时醒来,比从深度睡眠中突然惊醒更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问题在于,真实的睡眠比教科书上描述的要复杂得多。睡眠医师安德烈娅·松村博士解释说,虽然睡眠周期平均约为90分钟,但其实际长度因人而异。
即使是同一个人,一个睡眠周期的持续时间也并不总是相同的。她说:“压力、酒精、疾病,甚至你上床睡觉的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你的睡眠周期,所以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保证你醒来时不会那么昏昏沉沉。”
睡眠心理学家杰德·吴(音)也认同,“90分钟睡眠周期法”缺乏科学依据。她说:“睡眠周期的长度取决于你当晚的睡眠需求、激素水平、睡眠环境、饮食内容、所处环境等多重因素。根本无法预测或调节一个周期正好是90分钟。”
随着夜晚的推移,睡眠周期往往会变长,第一个睡眠周期从70分钟到100分钟不等,后续周期则会持续90到120分钟。
理论上,“90分钟睡眠周期法”宣称可以帮助你避免从深度睡眠阶段中醒来,这种睡眠状态最难被唤醒,因此在该阶段醒来会让人感觉异常疲惫。但吴解释说,该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因为睡眠周期会随着夜晚的推移而变化:前半夜以深度睡眠为主,后半夜则逐渐被快速眼动睡眠所主导。她说:“事实上,在后半夜,睡眠健康的人通常根本不会进入深度睡眠——因此人们在清晨被唤醒时压根不会处于深度睡眠状态。”
松村说:“与其依赖这类技巧,不如优先考虑建立规律的作息,让身体自然在睡眠周期结束时醒来。”这意味着坚持固定的就寝和起床时间——即使周末也不例外。
美国森塔拉RMH医疗中心医学主任富齐娅·西迪基博士称,研究表明,18至65岁的成年人需要7至9小时的睡眠。除非你是少数幸运儿,仅需6小时甚至更少睡眠就能精力充沛。
西迪基和松村都建议睡前远离电子屏幕,并保持房间安静舒适,以提升睡眠质量。晚间也要限制酒精和咖啡因等睡眠干扰物的摄入。
吴指出,即使睡眠质量良好,醒后20至30分钟感到昏昏沉沉也属正常。松村说,晨间自然光能有效消除困倦感——它通过向大脑发出信号减少褪黑素分泌、增加皮质醇水平,从而重置生物钟并提升警觉性。
“90分钟睡眠周期法”看似科学,实则经不起推敲。专家们一致认为,保持良好睡眠卫生远比追逐计算得出的就寝时间更有效。(编译/张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