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晚,“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正式启动。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青海、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宁夏、内蒙古等沿黄省(区)网信办共同主办。
启动仪式围绕“中华源”、“民族魂”和“万象新”三个篇章展开。“中华源”篇章通过《大河之子》、《三足问鼎》等节目,展现了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深厚历史底蕴。舞蹈和表演生动呈现了黄河文化如何从贾湖、仰韶文化等地发源,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点。在“民族魂”篇章中,活动聚焦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黄河孕育的民族精神。兰考县张庄村村民闫春光分享了如何将焦裕禄精神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动力。“万象新”篇章展示了黄河流域各省区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沿黄九省(区)代表共同讲述了《我家门前幸福河》,从三江源到入海口,呈现了“守着河,就是守着家”的协同保护理念。
在“万象新”篇章中,沿黄九省(区)代表分享了各自区域的黄河治理成果。青海作为“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四川持续筑牢上游生态屏障;甘肃的水源涵养功能稳步增强;宁夏得灌溉之利,贺兰山下果园飘香。内蒙古始终把防沙治沙放在重要位置;山西推进汾河治理,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陕西的黄土高原主色调被绿色点染;河南中原安澜,幸福流长;山东成为万千生灵的理想家园。这些成果展示了黄河全流域从“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的历史性转变。
活动设置了两条核心采风线路:“寻根问祖”线和“千秋治理”线。“寻根问祖”线覆盖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重点走访黄河文化公园、商代都城遗址、龙门石窟等历史人文地标,探寻黄河文明的源头脉络。“千秋治理”线贯穿郑州、新乡、焦作、济源,聚焦人民胜利渠、中原农谷、黄河三峡等地的水利工程、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系统呈现黄河治理的艰辛历程和创新实践。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的编辑记者将参与采风,全景式展示黄河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
当代黄河治理中,技术创新成为保障黄河安澜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孪生黄河”系统,5.5亿条数据汇聚成数字化黄河模型,使黄河河南段的每一粒沙、每一滴水都在数字基因中得到精准管控。河南段部署了1962位“沉默猎手”(智能监测设备),日夜捕捉黄河的“情绪”,及时发现潜在隐患。水下机器人等尖端设备的应用,使得过去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修复工作,现在只需一天就能解决,大大提升了治黄效率和安全性。
活动现场发布了《大河安澜佑中原》、《“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黄河水文化品牌》等“一起讲好黄河故事”文化项目。这些项目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落实。
“何以中国·黄河安澜”不仅仅是一个活动主题,更是对中国数千年治水智慧的一次全面回顾与展望。它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