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9月10日,英国商业与贸易大臣彼得·凯尔带着英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企业代表团踏上北京的土地。百余家英企、金融巨头、制造业大腕、农业与新兴科技公司组成的“超级阵容”,在媒体镜头下格外耀眼。凯尔此行公开宣称要深化中英经贸合作,但更令人玩味的是,他把“外交馆舍”问题摆在了桌面——想要中英关系更近一步,中方得先答应英方新建使馆的要求。这番话一出口,英国媒体和中国舆论场都炸开了锅。凯尔的底牌没藏着掖着,直接亮明了:英国急需中国市场,更渴望在外交和经贸上破局。
这支历史级代表团的背后,是英国经济的巨大焦虑。英国脱欧以后经济增长像极了“蜗牛爬坡”,制造业持续萎缩,物价飞涨,全球竞争力江河日下。斯塔默政府刚一上台就承认“英国已破产”,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欧洲盟友冷眼旁观,伦敦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中国市场。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五大出口市场。去年英国对华出口额高达420亿英镑,占出口总额5%以上。更不用说,中国在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领域的体量和成长性,都是让英国企业垂涎三尺的“蓝海”。
凯尔这次访华,肩负着给首相斯塔默“打前站”的任务。对外高调否认“脱钩”,公开称中国“值得交往、无法忽视”,还带来了一份10亿英镑的交易清单。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迅速摒弃了前任保守党“唯美是从”的外交策略,转而采取务实的“3C原则”——合作、竞争、挑战。嘴上说“谨慎”,行动上却越来越积极。凯尔访华期间明确释放善意,甚至直接向中方“讨要”新馆舍。理由很简单:北京三里屯的英国使馆已经60多年,老旧不堪,墙体开裂、设施落伍,早就不适合现代外交需求。英方话说得直白:要想发展当代外交关系,得有当代水准的外交设施。
但英方这番底气,真的是“重视中英关系”的体现吗?中方的回应相当精彩,没有回避馆舍问题,而是把话题转回“对等原则”:东道国有责任支持外交馆舍建设,但合作得互相支持。中国2018年就买下了伦敦老皇家造币厂地块,计划新建现代化大使馆,结果英国政府以“安全审查”为由,一拖就是六年。期间英国高官口头都表态支持,但实际操作上不断搁置,最近更把审批时间推迟到了10月21日。英方催着中方让步,却对伦敦中使馆项目装聋作哑,典型的“双标操作”。
这场外交博弈,背后其实是三方角力。英国经济持续下滑,美国又动辄“背刺”盟友,特朗普为争关税把中国驻英新馆当成谈判筹码,逼着伦敦一再推迟审批。英国表面上在中美之间两头下注,实则是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拜登政府对盟友“翻脸比翻书还快”,英国工党政府明白,不能再押宝美国的“特殊关系”。这才有了凯尔“史无前例”率团访华,以及首相斯塔默渴望访华、重启联委会机制的务实动作。
英方使馆问题之所以被“抬到桌面”,也跟国内政治有关。工党政府上台后一直被反对党攻击“软弱无能”,急需在外交领域刷一波存在感。凯尔公开讲新馆舍问题,一方面是给中国释放“合作信号”,另一方面也是向英国选民“要面子”。但英方只字未提中国在伦敦建新馆的困局,却要求北京优先解决英使馆难题,这种“选择性失明”并不高明。
中方这次的态度极其坚决。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态:中英双方都存在新建馆舍的需求,合作只能在“平等、对等”的基础上推进。言下之意很清楚,英方若真想解冻中英关系、推动经贸合作,先得拿出对等的诚意。
这场外交与经济“双线作战”,其实折射的是英国在中美博弈大势下的“自救”焦虑。美国强压之下,英国不得不提前为自己留条后路。随着中国九三阅兵展示大国自信,英国对华态度180度转弯。外交馆舍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新能源、数字经济、金融科技、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才是双方真正的利益交汇点。中国坚持平等互利、拒绝单边让利,英国“自救”能否成功,就看10月是否真敢迈出关键一步。
英国商贸大臣带着“新使馆”这张牌访华,既是现实的妥协,也是利益的博弈。美国反对无效,中英合作能否突破,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在对等原则下走得更远。中国手里不仅有市场,更有原则和底气。英国这次想要什么,必须先拿出点真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