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稻谷金黄。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古老的中国大地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秋社日。
唐宋时期的秋社,是乡村一年中最鲜活的“狂欢节”,处处是美食,洋溢着欢笑声。
秋社,这一源自先秦时期的传统节日,是土地崇拜的产物。《礼记·月令》有载“仲秋之月,命民社”。这是古代农民在秋季收获后,向土地神表达谢意的节日,也是辛苦一年后难得的欢庆时刻。
秋社到了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上至宫廷祭祀,下至乡村宴饮,形成了“朝野同庆”的热闹景象。
秋社本质是“人神共欢”的仪式,既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凝聚了乡村邻里的情感——借酬谢社神之名,村民们共享丰收成果,强化了乡土社群的联结。
说起秋社的热闹,倒让人想起一段千年之前的文坛佳话。那是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的秋社前后,诗仙李白自长安辞任,漫游至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在这里与刚离长安的杜甫相遇。
彼时李白名满天下,杜甫初露锋芒,两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园。逢诗人高适也在此地,三人结伴而行,恰好赶上当地的秋社盛会。
社日又分为春社与秋社。秋社的日期是根据干支历法来安排的,通常为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古时候的秋社,清晨,村民们会在村头的“社坛”(或社树)前摆上祭品,多为新收的稻谷、粟米、瓜果,还有宰杀的猪羊。由村里的长者或巫祝主持祭祀,念诵祝词,祈求社神来年继续护佑五谷丰登。
祭祀结束后,祭品会分发给村民,或集中烹煮成“社酒”“社饭”“社糕”,摆开露天宴席。吃,永远是秋社的重头戏。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喝着用新米酿的社酒,吃着裹满肉香的社饭。
《淮南子》记载“夫穷乡之社,叩瓮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村民们敲打着瓦瓮陶瓶作为伴奏,放声高歌,自得其乐。
有的地方会举办社火表演,舞龙舞狮,热闹非凡;有的则上演社戏,酬神娱人两不误。
鲁迅在《社戏》中生动描写了这类演出“眼前显现了那么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虽然描写的是春社,但秋社的戏台同样吸引人。
这种以“感恩”为核心、以“共享”为形式的秋社盛宴,不仅是千年前乡村的“丰收节”,更藏着古人与土地、与邻里相处的朴素智慧。
古人也有“迎秋的仪式感”
编辑:梦彤 樊樊初审:程月复审:王鹏终审:张昊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