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武魏楠
国内市场趋冷确实促使部分企业加速布局海外的步伐,但核心驱动力在于海外市场的长期价值。
2024年,中国氢能市场相比于2023年的火爆略显平淡。这反而激发了电解槽企业出海扩张的雄心。时间进入2025年,中国电解槽企业的出海浪潮并未停歇,反而表现出了更积极的欲望。
在光储产品出海经历了几轮周期之后,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在全球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电解槽出海正遭遇什么样的情况?在光储已经遭遇国外政策壁垒的时候,电解槽企业如何未雨绸缪?
《能源》杂志为此专访了隆基氢能总裁马军,解答中国电解槽企业出海的一系列疑惑。
“头部领跑、梯队跟进”
《能源》:近年来,中国电解槽企业出海已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您认为这一趋势是从何时开始的?当前头部企业的实际进展如何?
马军:中国电解槽企业的国际化探索可以追溯到更早的行业积累期,但系统性出海的确是从2023年开始加速的。过去几年,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和成本控制上逐步成熟,尤其是碱性电解槽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出海奠定了基础。然而,真正大规模出口尚未形成,目前仅有少数头部企业实现了稳定的产品输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发布的“海外建厂”消息更多是战略合作的初步意向而非实际落地。真正的产品出口,仍面临认证壁垒、本地化适配等挑战。
此外,海外市场对供应链稳定性的要求远超国内。隆基通过自建海外仓储中心以及与本地工程公司合作,从而高效解决了物流和售后响应的问题。但中小型企业受限于资金和资源,短期内难以突破这些瓶颈。
总体来看,中国电解槽出海仍处于“头部领跑、梯队跟进”的初期阶段。
《能源》:2024年国内氢能市场增速放缓,这是不是企业转向海外的直接原因?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
马军:国内市场趋冷确实促使部分企业加速布局海外的步伐,但核心驱动力在于海外市场的长期价值。与国内“低价中标”的竞争环境不同,海外客户更关注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技术可靠性。例如,欧洲绿氢项目在招标时,通常对供应商有较长时间的性能保障要求,并对能耗、产氢效率等参数有着严格标准。这种理性选择机制为技术领先的企业提供了溢价空间。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全球能源转型的迫切性。欧盟计划到2030年实现1000万吨绿氢年产能,而中国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恰好匹配这一需求。隆基西安基地的年产能已达1.5GW。并计划在2025年扩至5GW,这种产能优势是欧洲本土企业难以企及的。
《能源》:您提到仅有少数头部企业具备出海能力,这是否意味着技术、资金、品牌等门槛已形成行业壁垒?中小企业如何破局?
马军:电解槽行业的出海门槛是综合性的。首先,技术层面需要满足海外严苛的认证标准,尤其对材料密封性和低温启停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隆基通过自主研发的复合膜电极和压力容器设计,率先通过了此类极限测试,而许多中小企业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其次,品牌与可融资性(Bankability)是关键。海外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会优先考虑有成功案例和金融机构背书的头部企业。
对中小企业而言,破局需要聚焦细分市场。例如,日本对小型分布式电解槽需求旺盛,这类产品对成本敏感度较低,更适合技术特色鲜明的企业。此外,与头部企业合作成为分包商或技术合作伙伴,也是一种务实策略。
技术与价格优势
《能源》:您多次提到中国在碱性电解槽领域的技术优势。这些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差异化竞争力是什么?
马军:中国碱性电解槽的技术优势源于三个层面。1.规模化制造经验:国内光伏、锂电行业积累的自动化生产线经验,被成功移植至电解槽生产。2.材料创新:我们在电极涂层、隔膜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3.系统集成能力:针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的适配性设计是核心竞争力。
当然,中国企业更直观的竞争优势还是体现在价格上。国内企业的碱性电解槽的价格,甚至可以只有欧美企业价格的一半左右。
《能源》:欧洲市场对模块化电解槽的推崇是否代表未来趋势?中国主推的单堆大容量技术是否面临着挑战?
马军:模块化设计在理论上有其优势。例如便于维护和灵活扩容,但其实际应用仍面临两大瓶颈。
1.高效电极的可靠性:模块化电解槽依赖高性能电极以减少占地面积,但当前高效电极的寿命普遍不足2万小时,且衰减率高。
2.系统复杂度:某欧洲厂商的模块化方案需要连接几百个独立单元,故障率显著增加。
单堆技术的优势在于系统简化与长期稳定性。大容量设计更适合集中式绿氢基地,而这正是全球能源巨头的投资重点。
当然,技术路线之争最终由市场决定。隆基也在开发兼容模块化接口的产品,以满足分布式场景需求,但核心仍坚持单堆的高可靠性基因。
《能源》:国内部分绿氢示范项目运行效果不及预期,这是否会影响海外客户对中国技术的信心?
马军:任何新兴行业的初期项目都会经历试错阶段。以西部某绿氢示范项目为例,隆基的电解槽自投运以来,设备可用率超过98%,产氢纯度稳定在99.999%。但项目初期受部分不实舆论信息的影响,导致外界对中国技术产生误解。对此,隆基始终秉持开放、透明的态度,主动邀请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参与评估,提供多个已投运项目的实际运行数据作为参考。我们通过合规方式,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希望与行业同仁携手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海外客户更关注长期运行数据而非短期波动。例如,隆基在国内已交付超300MW电解槽设备,助力数十个大型电解槽制氢项目稳定运行,累计产氢约5万吨。这些数据成为我们开拓欧洲市场的关键筹码。此外,我们与国际工程公司合作,由其提供独立评估报告,进一步增强了可信度。
如何破解壁垒
《能源》:欧盟近期提出“本土供应链保护”政策,是否会对中国企业形成实质性阻碍?
马军:政策壁垒的确存在,但并非不可逾越。欧盟的担忧源于其对光伏产业教训的反思,但其绿氢战略的实现仍需要依赖全球化供应链。
隆基的应对策略包括:1.本地化合作:与欧洲工程公司、金融机构成立合资企业,以符合“本土化含量”要求。2.标准引领:参与制定国际绿氢认证标准,推动中国技术方案融入全球体系。3.技术能力展示:通过技术路演、实证项目参观等方式,直观展示中国产品的优势。
《能源》:您预测绿氢市场何时会进入爆发期?当前大量跨界企业涌入,是否会导致行业泡沫?
马军:绿氢市场的爆发需要三大条件。1.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当风光电价低于0.2元人民币/kWh时,绿氢经济性将显著超越灰氢。我们预计这一临界点在2027—2030年到来。2.基础设施完善:全球输氢管道和储氢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欧盟的“氢能主干网”计划将在2030年连接28国。3.政策法规落地:碳关税(CBAM)的全面实施将推动高碳行业转向绿氢。
短期内,跨界企业的涌入可能引发价格战。但长期看,只有具备技术、资金、全球化能力的企业能够存活。
《能源》:隆基氢能未来出海的重点是什么?
马军:我们的战略可概括为“深耕欧洲、突破中东、培育新兴市场”。在欧洲,通过聚焦大型绿氢基地,与部分能源巨头合作,重点突破百兆瓦级项目的落地。中东则为当地“绿氢+绿氨”一体化方案项目提供技术及产品服务。在东南亚、拉美探索分布式应用,例如为岛屿微电网提供氢储解决方案。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tg@inengyuan.com
国家能源局:推动电力市场体现电能量、调节、容量、环境等多维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