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能救活企业的800万“白条”到一笔压垮个人的4000万欠款,李兴浩和他的志高空调为观众表演了一出人间悲喜剧。
这故事的主角曾是福布斯榜上的富豪,是敢公开叫板董明珠的“空调大王”那么这位曾经的行业巨擘是如何走向深渊的?他的成长史又是什么呢?
![]()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张白条的信用
在中国制造业野蛮生长的年代,李兴浩的通行证就是他自己的人格信用,这是那个风起云涌年代效率最高的标杆。
故事的起点始于他早年的维修生意里,高中毕业的农民李兴浩,卖过冰棍,倒腾过布碎,后来开了个酒楼。
![]()
机缘巧合下他发现每个月光空调维修费就得上千,师傅还爱来不来,对他来说商机就这么来了。1989年他注册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立下一条规矩:“当天上门,修不好不收钱”。
这个决定不仅是聪明的营销,更是他个人信用资本的第一次公开亮相,靠着这个承诺,他在两年内成了佛山最大的维修商,这为他后来自己造空调,积累了最原始的口碑和底气。
![]()
真正让这种人格信用封神的,是那张价值800万的“白条”。创业初期志高遭遇惨烈的价格战,科龙降一千,李兴浩直接降一九九八,亏本也要抢市场,就在这节骨眼上,台商合伙人卷款跑路,公司账户被封,这对于公司来说简直是绝境。
![]()
令人意外的是李兴浩干了件惊人的事,他把供应商们请来直接摊牌自己的处境,开出了一张800万的欠条。
在1996年这跟废纸没多大区别,但供应商们居然同意这一疯狂的举动,他们信的不是“志高”这个牌子,而是“李兴浩这个人”,这就是时代最硬的通货——江湖信用。
![]()
内核出问题了
企业做大了,游戏规则就变了,市场不再只听老板的故事,它开始掂量你手里的产品。
顾客评判好与坏从创始人的个人魅力,转移到了自己所购买的机器质量和技术参数上,志高恰恰没能完成这个关键的转身。
![]()
最要命的是对技术的吝啬,当行业转向技术竞争时,志高还在迷信“薄利多销”的老路子。
2013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的0.85%,这个数字在格力、美的这些对手面前简直像个笑话。
![]()
出现问题后他们不是没尝试过,李兴浩曾请来清华毕业的郑祖义,希望能搞点名堂。
结果搞出了个“云空调”刷新了能效记录,听着很唬人。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个概念过于超前,消费者根本不买账,最后沦为了一个营销噱头。
![]()
更可怕的是质量信用的全面崩盘,李兴浩复出后,高喊着“五年千亿”的宏大目标,为了冲业绩,内部推行“全员销售”,结果就是管理混乱,偷工减料成了常态,采购环节的贪腐问题也异常严重。
![]()
很快市场的反馈就来了,产品故障率飙升,甚至出现了空调自燃的恶性事故。消费者的口碑一旦崩塌,就再也捡不回来了“志高空调会爆炸”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是很难轻易去掉。
为了挽回品牌形象,志高又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2014年他们豪掷上亿元,签下成龙做十年代言人,广告语也模仿格力。
![]()
这种行为在产品质量一塌糊涂的背景下显得尤其滑稽,当自身出现问题时没想从根源解决问题,反而投机取巧,想用明星代言挽回口碑,结果可想而知。
![]()
被时代拉黑的人
志高也不是没有过崛起,2009年靠着“家电下乡”和节能补贴政策,志高一度风光无限,高能效空调中标率甚至超过了格力和美的并成功在香港上市,李兴浩身家暴涨至18亿港元,志高也跻身行业前三。
![]()
但这短暂的辉煌麻痹了企业,当失去补贴后,志高就像失去了保护伞,又被无情地打回原形。它误判了市场的真实需求,总想着依靠别人,自身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
对渠道变化的反应迟钝是他们一大致命伤,当奥克斯等对手借助电商渠道异军突起时,志高还沉浸在线下代理的旧梦里。
![]()
李兴浩本人也犯了和许多第一代企业家同样的错误——盲目多元化,他将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建筑、传媒、金融、地产等毫不相干的领域,这与当年同样因此倒下的春兰空调何其相似。
市场的判决是无情的,也是最残酷的,到了2019年志高巨亏14亿元。次年公司被列为失信企业,被迫从港股退市,靠变卖土地维持运营。
![]()
创始人李兴浩本人也因4000万欠款被列为“老赖”,截至2023年志高在线上市场的份额仅约0.2%,线下更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市场最终撤销了对它所有维度的“信用评级”。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李兴浩的故事就像是一个深刻的商业寓言,他用自己“农民”般的生存智慧和人格魅力,推开了一扇通往商业帝国的大门,那张800万的“白条”是他个人信用的巅峰。
但门后的世界有新的规则,在这里你需要用过硬的产品信用和敏锐的战略信用,才能走得更远。可惜李兴浩没能建立起这两样东西。他的成功路径终究无法从个人复制到庞大的企业体系上。
![]()
2023年这位前“空调大王”因涉嫌挪用资金被警方控制,即便在出行受限的情况下,他仍在四会的基地尝试复出,并宣称有机会就能翻身。
只是那个曾经靠一张“白条”就能撬动资源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今天的市场还会再给他一张新的“白条”吗?
![]()
信息来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