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两个字,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车贷每天都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还贷款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就是孩子的教育。
2025年9月18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杭州部分学校的初一家长刚开学就蒙圈了,家长被通知协助管理晚自习。
看到这个通知的时候,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觉着天塌了,每天辛辛苦苦的上班,回到家里累的就跟条死狗一样,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
这场本该由老师主导的晚自习,怎么突然变成了家长的 “第二班”?
家长的晚自习实录:坐也不是,管也不是
晚上 6 点的教室里,刚上完一天班的李爸爸正襟危坐。他面前摆着一张登记表,需要记录全班 45 人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进度,还要时不时抬头看看有没有学生交头接耳。讲台旁边的时钟滴答作响,他带来的那本书翻了半天还停在第一页。
“刚开始以为就是来看看孩子学习,来了才知道是当‘监工’。” 李爸爸苦笑,最尴尬的是遇到学生违纪。有次他发现后排两个男生在抄数学作业,轻咳了两声提醒,结果那俩孩子瞪了他一眼,第二天儿子就说同学议论 “那个家长真多事”。
家长对于这些事情有顾虑也是正常的,如果自己批评了这些同学,这些同学以后会不会对孩子有意见,会不会故意为难自己的孩子孤立自己的孩子?
只能说这届家长真的是太难了,好不容易逃离了学校参加了工作,如今却又再次回到了学校。
按照学校安排,家长志愿者要从下午 5 点半坚守到晚上 8 点,全程陪着孩子吃晚餐、上自习。上城区一位初三家长算了笔账:提前下班扣的全勤奖、来回打车费,再加上三个小时的时间成本,“这晚自习比请家教还贵”。更让双职工家长崩溃的是排班频率,有的学校要求每月轮两次,“我们夫妻俩一个月得请四次假,老板脸都黑了”。
但并非所有家长都反对。拱墅区的丁女士就主动报名了三次,她的女儿刚上初一,“小学时天天盯着写作业,上了初中突然啥都不知道了,去晚自习能亲眼看看她到底在干嘛”。她觉得能趁机了解学校伙食、同学关系,这种沉浸式体验很有价值。还有家长认为 “自己的娃自己管”,既然学校有困难,家长搭把手是应该的。
学校的 “苦衷” 与家长的质疑
“家长总问孩子晚自习效率高不高、晚饭吃得好不好,来实地看一次就全明白了。” 面对争议,一位初中校长道出了初衷。他解释说,老师工作时长早已超标,早上 7 点半到校,管理晚自习要到晚上 8 点半,一天在校超过 13 个小时,家长参与能分担部分压力。更现实的原因是政策变化 —— 今年浙江明确晚自习不纳入课后服务,不能再向学生收费,老师的管理补贴没了着落。
西湖区一所初中的年级组长透露,他们坚持老师管理晚自习,但代价是五门主科老师轮流排班,“有的老师一周要值两次晚自习,嗓子都哑了”。滨江区某热门初中则明确表示 “不麻烦家长”,安排班主任和主科老师进班,学生有问题能随时答疑,这种模式获得不少家长点赞。
可家长们的疑问更直接:“要是啥都让家长管,那老师的职责是啥?” 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做主管的爸爸忍不住吐槽:“我白天管团队已经够累了,晚上还要去管几十个半大孩子,这班是越上越没完了?” 山东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建议老师去家长公司加班,咱们互换体验下?”
最让家长憋屈的是 “自愿” 俩字。虽然通知里写着 “自愿报名”,但家委会私下打招呼:“尽量都参加,不然老师不好排班。” 一位妈妈坦言:“谁愿意得罪老师啊?孩子的座位、班干部评选,不都捏在学校手里?只能忍气吞声当‘自愿者’。” 这种被绑架的感觉,成了舆论爆发的导火索。
两种管理模式的碰撞
这场风波暴露出晚自习管理的两种路线之争。支持家长参与的学校,大多配套了 “家长微沙龙” 等沟通活动,希望借此增进家校互信。有校长发现,参与过晚自习管理的家长,对学校的抱怨明显减少,“亲眼看到老师有多忙,就不会总觉得老师在偷懒了”。
但反对者认为这是在混淆责任边界。“家长管自家孩子天经地义,管别人家孩子名不正言不顺。” 西湖区那位年级组长直言不讳,家长往往只盯着自家娃,遇到调皮学生要么不敢管,要么管过头引发矛盾,“上次有个家长直接把学生作业本没收了,结果第二天学生家长找到学校理论”。
这种争议并非杭州独有。2021 年广西桂林某中学就要求家长轮流值晚自习,没空的家长得掏钱请人代班,一晚 100 块,最后被教育部门叫停。而今年浙江教育厅的通知只明确 “初中可开晚自习”,却没说该谁来管,这才让各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0 后家长张女士的感慨戳中了很多人:“我们小时候放学自己回家,作业自己写,哪用家长天天围着学校转?” 她算了笔账,现在的家长要管接送、辅导作业、参加家长会,还要应付各种家长群任务,“现在连晚自习都要承包,这届父母真是操碎了心”。
谁来为家长松松绑?
夜幕下的杭州校园里,仍有不少家长志愿者坐在教室后排。他们有的在批改自己的工作报表,有的在偷偷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还有的对着窗外发呆 —— 白天的工作还没处理完,晚上的 “兼职” 又开始了。
有家长提议借鉴滨江区学校的做法:晚自习由老师主导管理,家长可以定期申请 “旁听”,既不耽误工作,又能了解孩子情况。也有教育专家建议,财政应考虑增加晚自习专项补贴,让老师劳有所得,而不是把压力转嫁给家长。
这场关于晚自习的争议,本质上是家校责任的一次重新审视。当 “家校共育” 变成 “家校共担”,当 “自愿参与” 变成 “被迫上岗”,受伤的不仅是疲惫的家长,更是在这种拉扯中成长的孩子。
一位山东的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让家长协助老师管理晚自习,那谁来替家长去加班呢?对于这样的事情,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