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央视财经频道的一则报道,把不少观众吓了一跳:有人居然能通过“灰色套路”,在信用卡上套现高达 48 万,还不用还?
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这背后其实是一条早已存在、却鲜少被揭开的灰色产业链。
它不仅让部分人铤而走险,更直接威胁了金融秩序和普通持卡人的资金安全。
01
事情的起因,是央视记者跟踪调查到的“信用卡套现”黑色链条。
在暗网上,甚至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你能轻易搜到广告:“0 成本套现”、“快速提现”、“信用卡额度全额变现”。这些话术,对缺钱的人来说极具诱惑。
央视记者曝光的案例中,有人利用信用卡在虚拟 POS 机上“刷单”,表面看是购物消费,实际上钱直接打到指定账户。
通过这种方式,有人一次性把信用卡额度里的 48 万元全部套现出来。
更离谱的是,由于套现涉及中间商分账、信息伪造,部分人甚至打算赖账“消失”,一度形成“套现不用还”的幻觉。
但问题是,这并不是白送的钱,而是一场看似“零成本”,实则风险极高的金融陷阱。
02
这种灰色产业链为什么能存在?原因有三:
第一,监管难度大。信用卡刷卡行为本身是合法的,套现行为则伪装成消费,银行一时难以甄别。尤其是虚拟 POS 机,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刷卡和“回款”,隐蔽性极强。
第二,需求巨大。中国持卡人数已超过 3 亿人(央行数据),信用卡总授信额度超过 20 万亿元。对部分手头紧的人来说,信用卡套现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他们愿意冒险。
第三,黑灰产链条成熟。有人提供设备,有人负责招揽,有人收手续费,已经形成分工清晰的地下产业。
央视财经曝光的案例显示,套现中介往往收取 1%-3% 的手续费,这意味着一笔 48 万的套现,中介就能抽走几千块。
03
从法律层面看,这种行为是危险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早在 2019 年就明确:通过虚构交易、虚开发票、套现信用卡资金的行为,属于非法经营,严重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更不用说,套现后的资金流向往往不透明,有人拿去赌博、炒币、甚至洗钱,风险进一步放大。
央视财经记者还特别提醒,很多所谓的“免还款”只是黑产的噱头,事实上银行是会追债的。
就算本人“消失”,家人、担保人也可能受到牵连,甚至上征信黑名单,影响买房买车。
换句话说,套现不是“薅银行羊毛”,而是自毁前程。
04
更值得警惕的是,灰色套现不仅危害个人,还在悄悄吞噬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银行发放信用卡,本意是鼓励消费、支持现金流,但一旦大规模套现,银行的坏账率就会上升。
监管层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去年,中国银保监会就发文,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异常交易的监测,比如同一张卡频繁大额刷卡、同商户短时间多次交易等。
央视财经评论直言:这条产业链,说白了就是在“吃金融秩序的老本”,短期看似有人占了便宜,长期则可能导致更严格的信用卡政策,让守规矩的普通人也受到影响。
48 万套现听上去很“爽”,不用还更像天上掉馅饼。但真相是,这不过是一场包裹着甜头的陷阱。
每一笔“灰色收入”背后,都可能是牢狱之灾和人生信用的崩塌。
对于普通人来说,与其冒险走灰色通道,不如学会健康理财,别在短期的贪念里,赔掉一生的清白。
参考资料
- 央视财经:《信用卡套现黑色产业链曝光,有人套现 48 万》
- 中国人民银行:《2023 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
- 新华网:《非法信用卡套现行为风险提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