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运用场景创新方法论重构企业角色探讨

0
分享至

一、引言:场景驱动型经济下企业转型的必然性

当前,数字技术迭代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场景驱动”新阶段。“场景”成为重构产业价值链条、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枢纽。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传统产业面临困局。场景创新是破解传统产业困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场景创新方法论以“场景”为核心解析单元,以“空间边界性、要素协同性、价值生成性、需求导向性”为理论基础,以“场景即生产要素、场景即服务、场景即创新、场景即生产力”为方法论工具,揭示“需求定义—要素整合—生态协同”的价值创造新逻辑,推动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场景创新型转型。在“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下,用户决策从“需要某产品”转向“需要某场景的融合服务”,倒逼企业从“产品提供商”向“场景运营商”转型,场景创新方法论则是企业转型落地的核心方法论。

二、场景创新方法论的核心构成

(一)场景的内涵界定。场景是具备“空间边界性、要素协同性、价值生成性、需求导向性”的动态价值单元,这一界定突破传统空间概念,将场景视为整合多要素、创造用户价值的核心载体,是企业理解场景运营的基础认知。空间边界性明确物理与虚拟范围,如居家场景聚焦家庭空间,为融合服务划定场域;要素协同性强调技术、资源、用户联动,如智慧零售需整合支付、供应链与消费需求;价值生成性指向解决痛点的能力,如共享出行通过资源调配降低用户成本;需求导向性以用户隐性需求为核心,如老年健康场景设计“便捷监测”服务,契合“场景融合服务”的用户诉求,四者共同构成场景运营的底层逻辑。

(二)方法论体系架构。场景创新理论以四大命题为方法论工具,形成“场景思维—场景逻辑—场景方法”的完整支撑脉络,为企业从“产品提供商”向“场景运营商”转型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流程指导。“场景即生产要素”导向下,场景经济学聚焦价值评估与商业模式设计,明确运营商盈利逻辑,帮助企业判断场景的商业价值与变现路径;“场景即创新”导向下,场景创新经济学探索增长路径,如从居家场景延伸至社区场景,挖掘跨场景增长点,为企业拓展场景边界提供思路;“场景即服务”“场景即生产力”导向下,场景工程学通过服务蓝图、生态图谱,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可执行方案,如将“便捷出行”需求转化为“扫码乘车+路线规划”服务,确保场景服务落地可操作。

三、“产品提供商”与“场景运营商”的核心差异

(一)价值定位差异。“产品提供商”与“场景运营商”的核心差异在于价值创造的聚焦点不同,“产品提供商”聚焦单一产品功能交付,“场景运营商”聚焦场景下的一体化服务价值,更贴合用户对融合服务的需求。“产品提供商”以标准化产品为核心,仅交付单一功能,如仅提供制冷空调,将场景视为销售背景;“场景运营商”以场景为核心,围绕“需求定义—要素整合”设计服务闭环,如海尔智家针对母婴家庭,整合空调、净化器、洗衣机,打造“睡眠保障—衣物护理”一体化方案,直接满足“场景融合服务”需求,实现从“卖产品”到“做服务”的价值升级。

(二)能力体系差异。能力体系的差异决定了企业能否支撑场景运营,“产品提供商”的能力局限于产品本身,“场景运营商”的能力需覆盖场景全链条,是转型成功的核心支撑。“产品提供商”核心能力集中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如手机企业仅优化芯片参数,协作局限于供应链;“场景运营商”核心能力转向“场景洞察+方案设计+生态运营”,如小米构建“手机+AIoT”生态,通过用户数据洞察独居人群“便捷控制”需求,整合多品牌资源设计“离家自动关设备”服务,形成场景协同优势,实现从“单一产品能力”到“跨域整合能力”的转变。

(三)盈利模式差异。盈利模式的差异影响企业增长的可持续性,“产品提供商”依赖一次性交易,“场景运营商”依靠长期服务收益,更能实现长效增长。“产品提供商”依赖产品销售获取一次性利润,如传统车企仅靠车辆售卖盈利,用户购买后连接中断;“场景运营商”通过持续提供场景服务获取长期收益,如蔚来汽车以“车电分离”降低门槛,围绕出行场景设计换电、道路救援等服务,形成“用户反馈—服务升级—收入增长”的正向循环,实现从“一次性盈利”到“长期盈利”的模式升级。

(四)用户关系差异。用户关系的差异决定用户黏性与创新动力,“产品提供商”与用户是单向交易关系,“场景运营商”与用户是双向共创关系,为场景创新提供持续活力。“产品提供商”将用户视为“产品购买者”,仅售后被动连接,用户黏性低;“场景运营商”将用户视为“场景共创者”,如小红书鼓励用户分享露营、居家收纳经验,基于反馈优化服务方案,通过“笔记带货”实现共创,为场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实现从“被动连接”到“主动共创”的关系升级。

四、企业从“产品提供商”到“场景运营商”的转型路径

(一)第一阶段场景洞察:锁定融合服务切入点。这是转型的起点,核心是精准捕捉用户未被满足的隐性需求,避免后续服务设计偏离用户核心诉求,为转型找准方向。实操中,用“用户旅程地图”梳理场景流程,如上班族早餐“起床—备餐—出门”,结合“空间边界性”界定范围,明确洞察的场景边界;通过“场景深潜”(访谈、观察)捕捉痛点,如上班族对“备餐耗时、出行拥堵”的不满,挖掘“快速备餐+便捷通勤”需求,找到用户核心痛点;用“情绪板”将需求转化为“便捷化”“一体化”标签,让需求更具象;输出场景机会地图与需求清单,如美团洞察上班族午餐痛点,锁定“快速送达+卫生可追溯”需求,奠定外卖方案基础,确保洞察结果可落地应用。

(二)第二阶段方案设计:构建融合服务闭环。这是将需求转化为实际服务的关键,核心是整合多要素构建完整服务链条,确保用户在场景中的需求能被一站式满足,实现从“需求”到“服务”的转化。实操中,用“服务蓝图”可视化“用户行为—服务—后台支撑”关系,如酒店入住“线上预订—到店办理—客房服务”的衔接,明确服务各环节的责任与流程;通过“生态图谱”梳理资源,如亲子露营整合装备租赁、儿童娱乐、餐饮资源,确保服务所需资源到位;用“价值主张画布”匹配需求与价值,验证服务是否能解决用户痛点;输出方案架构图,如携程围绕亲子游,设计“行前规划—行中应急—行后反馈”方案,覆盖出游全周期,形成完整服务闭环。

(三)第三阶段生态构建:整合协同运营资源。这是保障场景服务规模化运营的基础,核心是通过开放合作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实现从“单一运营”到“生态运营”的升级。实操中,搭建“开放平台”(如API接口)降低伙伴接入门槛,如微信开放接口让餐饮企业接入“点餐+支付+配送”服务,吸引更多伙伴加入生态;建立“伙伴管理机制”,通过“筛选—合作—激励”流程,明确权责分工,提供流量扶持、收益分成,保障伙伴与企业共赢;输出生态网络图,如支付宝联合交通企业,构建“扫码乘车—路线规划+支付”出行生态,实现服务规模化,确保场景服务能高效覆盖更多用户。

(四)第四阶段运营优化:迭代场景服务体验。这是提升场景服务质量的关键,核心是基于用户反馈与数据持续优化,让服务更贴合用户需求,实现从“基础服务”到“优质服务”的迭代。实操中,建立“用户反馈循环”,如抖音通过“不感兴趣”反馈优化内容服务,及时获取用户对服务的意见;采用“A/B测试”对比方案效果,如美团测试“下单+会员权益”服务对复购率的影响,选择更优服务方案;用“数据看板”监测用户活跃度、复购率等指标,掌握服务运营效果;输出运营指标体系,如剪映通过用户反馈推出“模板剪辑+素材推荐”功能,优化“文字转语音+字幕生成”服务,提升用户留存,形成“反馈—优化—提升”的良性循环。

五、用户决策逻辑适配为企业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一)第一环节需求识别:从“产品导向”到“场景服务导向”。这是让用户接受场景服务的基础,核心是引导用户从关注单一产品转向关注场景化解决方案,契合“场景运营商”的角色定位。“产品提供商”主导下,用户需求以“需要某产品”为起点,如“我需要冰箱”;企业转型后,需引导用户关注“场景融合服务”,如“家庭食材存储需‘智能冰箱+线上买菜+食材管理’服务”,将产品定位为服务载体,通过营销宣传、场景体验等方式,让用户理解场景服务的价值,改变用户的需求认知。

(二)第二环节价值评估:从“参数价格”到“服务体验”。这是让用户认可场景服务价值的关键,核心是引导用户将评估标准从产品本身转向服务体验,强化用户对“场景运营商”的价值认同。“产品提供商”主导下,用户以参数、价格为评估标准,如购买手机关注芯片、价格;企业转型后,需引导用户关注服务体验,如手机能否联动智能家居、支持办公协同,将“场景融合服务”质量作为核心标准,通过用户案例分享、服务体验活动等,让用户直观感受场景服务的优势,改变用户的价值评估逻辑。

(三)第三环节决策过程:从“线性购买”到“场景循环”。这是提升用户黏性与复购的关键,核心是引导用户参与场景共创,形成长期互动关系,巩固“场景运营商”与用户的连接。“产品提供商”主导下,用户决策按“需求—搜集—购买—售后”线性推进;企业转型后,需引导用户决策形成“场景触发—方案搜索—体验—分享—复购”循环,鼓励用户参与服务共创,如通过用户分享的场景经验优化服务方案,形成“反馈—优化—留存”的良性机制,让用户从“一次性购买者”变为“长期参与者”。

六、企业转型的核心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破解组织能力断层。组织能力断层是企业转型的内部障碍,核心是打破传统产品导向的组织架构与思维,构建适配场景运营的组织体系。传统“产品事业部”架构导致协作难、“产品中心”思维固化、考核聚焦销量,无法支撑场景服务;应对策略需从架构、思维、考核三方面入手:成立跨职能“场景运营团队”,整合多领域资源,解决协作难题;开展“场景创新培训+用户深潜”,提升员工场景洞察能力,转变固有思维;将“场景服务满意度、融合服务收入占比”纳入考核,引导组织资源向场景运营倾斜,确保组织能力适配转型需求。

(二)打破技术架构壁垒。技术架构壁垒是场景服务高效运转的阻碍,核心是构建灵活、可联动的技术体系,确保服务能快速落地与迭代。传统“烟囱式”IT系统无法支撑跨系统联动,迭代慢,难以响应用户需求;应对策略需聚焦技术架构升级:构建“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实现能力模块化,让服务功能可灵活组合调用;数据中台整合跨系统数据,为场景洞察与服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中台提升响应效率,确保服务快速落地与迭代,避免技术成为转型瓶颈。

(三)解决生态协同难题。生态协同难题会导致场景服务闭环断裂,核心是找到企业与伙伴的共赢点,构建稳定的生态合作关系。企业缺乏伙伴资源、难以设计共赢机制,导致服务闭环断裂;应对策略需从资源吸引与机制设计入手:明确核心价值,如支付宝的支付能力、小米的AIoT技术,吸引匹配伙伴加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设计“流量扶持+收益分成+资源共享”机制,降低伙伴成本,保障伙伴收益,形成“企业主导、伙伴协同、用户参与”的生态,确保场景服务闭环完整。

七、结论

“场景驱动型经济”下,用户对“场景融合服务”的需求,倒逼企业从“产品提供商”向“场景运营商”转型。场景创新方法论为企业转型提供系统支撑,企业需围绕转型核心,完成三重关键升级:思维上从“产品思维”到“场景思维”,转变对价值创造的认知;组织上从“事业部制”到“跨职能团队”,打破内部协作壁垒;能力上从“产品研发”到“场景洞察+方案设计+生态运营”,构建场景全链条运营能力。通过精准洞察需求、整合资源、优化体验,企业能在场景经济中建立竞争优势,实现从“单一产品价值创造者”到“场景生态价值整合者”的转变,最终达成长效增长。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编:勾晓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旅中国 incentive-icons
文旅中国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36508文章数 1118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