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寒武纪这半年4347%的营收增长,我突然想起大学时教授说过的一句话:"金融市场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明明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数据,却总有人选择视而不见。"这话放在今天的A股市场再贴切不过了。
一、寒武纪的狂欢与散户的困惑
寒武纪最近的业绩说明会简直就像一场科技界的狂欢派对。28.8亿营收、10.38亿净利润,这些数字亮得刺眼。董事长陈天石侃侃而谈AI算力需求、大模型应用场景,台下分析师们疯狂记笔记的样子,活像一群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
但有趣的是,就在这场"盛宴"进行的同时,我的微信群里却炸开了锅: "这么高了还敢买?" "肯定要回调了!" "等跌到1000块我再进…"
这种分裂的场景每天都在A股上演。机构在算力、在数据、在产业趋势,散户在猜顶、在等跌、在看K线形态。这让我想起2025年二季度开始的这波行情 - 一个典型的"慢牛快调"剧本。
二、"慢牛快调":新时代的割韭菜机器
过去我们总说A股是"快牛慢熊",但这轮行情彻底颠覆了这个认知。从2025年4月到7月,整整90天才涨了700点。要知道2024年"9.24"行情10天就干了1000点,2022年那波72天800点已经是历史最长记录了。
表面看这是给散户更多上车机会?别天真了!这种行情最要命的就是调整起来又快又狠。6月18日伊以冲突就是个典型例子 - 当天跳空低开收最低,成交量暴增,多少人吓得屁滚尿流割肉离场?结果呢?不到24小时局势缓和,三连阳直接突破3400点。
看看这张图就明白了。三次剧烈调整,尤其是第二次近30%的跌幅,足够让绝大多数散户怀疑人生。但讽刺的是,这只票四个月接近翻倍。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倒在黎明前?
三、揭开机构"震仓"的遮羞布
这里就要说到机构最爱的把戏 - "震仓"。就像寒武纪那40亿定增消息出来时,明明是个利好,股价却先跌为敬。很多散户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利好出尽是利空",赶紧跑路。
但如果你能看到交易行为数据,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故事:
注意那些蓝色K线 - 它们代表"机构震仓"。配合下面的"机构库存"数据,就能清楚看到:前三轮调整最后都是机构在回补仓位。说白了就是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先砸盘制造恐慌,逼散户交出筹码,再悄悄接回来。
这种行为模式高度重复且规律性强 - 这正是量化数据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可惜大多数散户宁愿相信"金叉死叉",也不愿看一眼这些真实反映市场博弈的数据。
四、从寒武纪看投资认知升级
回到寒武纪这个案例。当大家都在争论"估值是否过高"时,很少有人去深挖:
- 存货增长51.64%到底是风险还是机遇?
- 40亿定增资金具体会投向哪些技术环节?
- LLAMA、GPT等大模型对芯片需求的具体影响?
这些才是决定寒武纪未来走势的关键因素。就像我大学时用的那套量化系统教会我的:市场永远在用数据说话,只是大多数人选择性地失聪了。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消息,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
- 建立自己的数据观察体系
- 区分噪声和信号
- 理解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
- 保持情绪独立
记住:当寒武纪这样的公司股价波动时,波动本身不是风险,看不懂波动的原因才是真正的风险。
声明
本文所有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或操作方式,也无任何形式的收费服务。如发现冒用本人名义从事证券咨询活动者,请务必警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