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走进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玉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作为“国家级产粮大县”的科右前旗,此刻正以一场静悄悄的“储粮革新”改写传统储粮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额尔格图镇兴牧嘎查,村民们熟练地组装着玉米囤子,随着手上的工具“上下翻飞”,不一会1.5米宽,2米高的玉米囤子就安装好了。
“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村民孙国彬抚摸着新安装的储粮囤感慨道。今年他通过全机械化种植的400余亩玉米预计产量达50万斤,而曾经困扰他的储存难题,如今被这些“科技感”十足的储粮设备化解。
兴牧村村民孙国彬查看田地里丰收的玉米。于舰勐摄
“往年玉米堆在地里既怕鼠啃又愁霉变,光是损耗和看管费就要倒贴上万块。”孙国彬的笑容里透着轻松,“现在能安心等个好价钱了。”
沿着蜿蜒的乡道向北,大石寨镇大石寨村的村部前早已排起长队,新购置的玉米围栏和钢管骨架摆满了院子,听说今天发放储粮工具,村民们早早的来到村部等待着领取。“今年这粮栈子一瞅就结实,安装也方便多了。”“可不咋的,玉米收回来直接放里面,省的折腾了。”“这回也不着急卖了,用这粮栈子,玉米放到明年夏天也不能坏。”……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大石寨村村民尝试组装新发放的玉米栈子。于舰勐摄
大石寨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曹魁边指挥发放储粮工具边说:“去年的玉米栈子都是用螺丝拧的,今年发放的都是卡扣式,不仅好安装,还更结实,用2-3年不成问题。”
与以往三三两两来领取玉米栈子不同的是,今年村民早早的排队来领取,观念的转变得益于科学储粮让他们获得了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曹魁说:“原来玉米堆放的满院子都是,天稍微暖和一点就得抓紧卖,要不就容易发霉,很难卖上高价。有了玉米栈子,就不用担心了,每亩地可以减少霉变、鼠嗑损失近百元,还可以等到价格合适再卖,村民们收益自然就高了。”
除了村集体发力外,科右前旗还大力推广“存粮在库”的新模式,推进粮库与农户社合作,由粮库提供烘干、存储、销售等服务,实现由“存粮在家”到“存粮在库”的转变。
兴牧嘎查正在组装玉米囤子。于舰勐摄
在推进农户储粮装备升级的同时,一场更深层次的储粮模式正在铺开。虽然还有1个月玉米才能收割,但科右前旗益昌粮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隋长振早就开始了设备的更新和维护。
“我们公司作为中粮贸易有限公司的承储库点,为农户们开展‘订单+双代’的服务,通过签订合同,我们免费为农户的玉米进行烘干和代管,还能根据每日行情灵活出售,钱还能实时到账,农户卖粮更放心。”这种“存粮在库”新模式不仅降低农户仓储压力,更通过专业化的产后服务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全旗今年266万亩玉米预计总产量突破133万吨。为确保颗粒归仓,科右前旗构建起“立体储粮+集中储粮+粮食代存+籽粒直收”的多元减损体系,计划在10月15日前完成储粮立体装具的安装,实现“随收随储”无缝衔接。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等同增收。”科右前旗委书记、政府旗长刘海涛表示,通过建立全链条减损机制,全旗农户粮食平均减损5%,未来将继续深化储粮技术革新,让科技储粮惠及每个农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科右前旗方案”。(于舰勐)
来源:科右前旗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