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个诡异的景象,中国激光雷达公司几乎把全世界的同行都打趴下了,市场份额高到让人咋舌,全球市场的95%,将国际巨头悉数淘汰出局
可你翻开他们的财报一看却发现一片通红,亏得一塌糊涂,在这场看似辉煌的战役中,中国企业深陷亏损泥潭,年年血亏上亿,这场“赔本赚吆喝”的繁荣,正将整个行业推向死亡,钱到底去哪了?
禾赛科技在港交所敲锣那天场面火爆,首日市值冲到358亿港元,公开发售部分更是引来超过168倍的认购,圈内圈外都觉得激光雷达的春天来了。
可转头一看账本冰冷刺骨,2023年禾赛亏了4.76个亿,它的老对手速腾聚创更夸张,同一年亏损高达43.37亿元。
今年上半年速腾聚创亏损依旧,达到1.5亿元,而禾赛虽然在去年第二季度短暂盈利,但今年前三季度又重新陷入亏损。
一边是市场上的绝对霸主,把曾经的海外巨头们一个个送走。比如那个曾经的行业老大Velodyne,因为商业化太慢,2022年就被人收了。
还有像Ibeo这样的行业鼻祖直接就破产了,就连博世、Mobileye这种国际大厂,也纷纷砍掉了自家的激光雷达业务。
激光雷达这玩意儿听着高大上,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吞金兽,企业被两把大锁牢牢拷住,一把是研发一把是产线。
研发就像一个无底洞,你永远不知道要填多少钱进去,为了把成本降下来性能提上去,各家都在拼命自研ASIC芯片,这东西光是去“流片”一次,就是几百万白花花的银子砸出去,还不见得能成功。
所以你看速腾聚创,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一度高达56.7%,禾赛科技2023年的研发投入也占了营收的42.1%,花了快8个亿,这钱烧得比新能源车还狠。
再说产线,一条激光雷达产线投资动辄上亿,这么重的资产投下去就必须靠规模来摊薄成本,可问题是规模在哪儿?
理想中得有千万级的出货量才能让成本变得好看,但现实是目前主要的需求方是L2+级别的智能汽车,这种车一般只装一颗激光雷达。
而那些需要装好几颗的L3、L4级自动驾驶汽车,大多是30万以上的高端车型,销量本来就有限。
比如新款问界M9,虽然激光雷达从1颗加到了4颗,但它能卖多少辆呢?这和千万级的目标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
成本下不来售价却在飞流直下,激光雷达厂商就像一块夹心饼干,被上下游挤压得快要变形。
上游是核心部件的掣肘,一颗激光雷达,激光器、探测器这些核心器件就占了总成本的四到五成。
更要命的是,很多高性能的芯片比如SPAD芯片,还得依赖进口,索尼就是主要供应商之一,上游价格不松口,你的成本天花板就焊死了。
下游的车企则扮演了“价格屠夫”的角色,现在新能源车市场杀得昏天黑地,车企为了活下去会把成本压力传导给每一个供应商,激光雷达自然不能幸免。
他说一个售价3000块的零部件他们的成本目标是900块,这话虽然有点极端,但真实反映了车企的压价心态。
于是我们看到了车载激光雷达价格的雪崩,2022年还卖八千到一万,今年就只要两三千了,速腾聚创的产品均价从2021年的一万元,一路跌到2024年的两千六。
你卖三千我就敢卖两千三,大家只能靠价格战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抢订单,速腾聚创就曾因此丢掉过大客户,因为车企更愿意扶持自己体系内的供应商。
如果说成本和价格只是商业竞争的常规难题,那来自特斯拉的威胁,简直就是一场“降维打击”。
马斯克一直坚持纯视觉方案,认为摄像头就足够了,激光雷达又贵又没必要,一开始国内车企还把激光雷达当作高端智能驾驶的标志,你没个激光雷达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势力。
但现在风向变了,特斯拉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激光雷达到底是不是必需品,更关键的是国内一些头部玩家也开始动摇了。
华为、小鹏这些曾经的激光雷达拥护者,纷纷推出了不带或者减配激光雷达的车型,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售价,去抢占更广阔的市场。
这对激光雷达行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激光雷达作为“智驾之眼”的必要性根基。
一旦车企觉得这东西可有可无,那它在谈判桌上的压价筹码就更足了,激光雷达厂商的日子只会更难过。
在车载这个“围城”里苦苦挣扎的同时,禾赛和速腾聚创们悄悄找到了另一把钥匙——机器人。
这个新战场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光景,今年上半年禾赛用在机器人上的激光雷达,出货量猛增了7倍,达到9.83万颗,占到了它总出货量的近两成,速腾聚创那边机器人业务的收入贡献更是达到了28.2%。
为什么机器人这个市场这么吸引人?首先是利润。今年上半年机器人用的激光雷达,平均售价还在4800元左右。
虽然也比2024年的8700元降了不少,但比起车载市场那两三千块的“白菜价”,简直是天壤之别。
速腾聚创的毛利率变化最能说明问题,今年上半年它的毛利率从13.6%一下子蹿升到25.9%,财报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这主要得感谢机器人业务。
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改变,在汽车领域激光雷达厂就是个卖硬件的,车企技术实力强,要的就是一个标准化的“黑盒子”,越便宜越好。
但机器人市场完全不同,客户五花八门,有做割草机的有做配送机器人的,他们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
很多客户需要的不是一个冰冷的硬件,而是一套“即买即用”的解决方案,包括帮你调好算法做好硬件适配。
这就给了激光雷达厂商从“卖硬件”转向“卖服务”的机会,你可以提供“硬件+软件”的整体方案,附加值一下子就上来了,也就能摆脱纯粹的价格战泥潭,机器人客户对性能的关注往往高于对价格的敏感。
回过头看,激光雷达行业之所以“叫好不叫座”,本质上是它在汽车产业链里的定位困境,而机器人市场的出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突围机会,但这把机会的钥匙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这注定是一次艰难的跳跃,但对于深陷亏损泥潭的中国激光雷达产业来说,这或许是从“制造者”蜕变为“赋能者”的唯一道路,也是通往真正盈利和成熟的必经之路。
大家对于我国的激光雷达产业有什么看法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