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中,粟裕是一位极具军事才华的将领。他指挥的战役,常常出其不意,以少胜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与他在战场上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国后他却在仕途上屡遭挫折。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但他的老朋友陈赓,早在1957年的一次谈话中,就一语道破了天机。
陈赓和粟裕,都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他们两人,性格迥异,一个外向开朗,一个内向沉静;一个幽默风趣,一个严肃认真。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惺惺相惜的知己好友。
说起来,陈赓和粟裕的相识,其实很晚。直到1947年9月,两人才第一次见面。
那一年,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陈谢兵团和粟裕率领的华野西兵团,奉命配合作战。
在一次作战会议上,陈赓第一次见到了粟裕。
一见面,陈赓就热情地走上前去,想给粟裕一个大大的拥抱。
可没想到,粟裕却被陈赓这突如其来的热情给吓了一跳。他本能地向后退了一步,婉拒了陈赓的拥抱。
这一下,让陈赓有点儿尴尬。他没想到,粟裕竟然是这样一个“不苟言笑”的人。
不过,陈赓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知道,粟裕的性格就是这样,并不是对自己有什么意见。
两人都对此表达了歉意,很快就消除了误会。
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陈赓和粟裕并肩作战。他们两人,虽然性格不同,但在军事上却配合得非常默契。
在这段时间里,陈赓和粟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在战场上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在生活中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1957年,陈赓因为心脏问题,不得不离开了一线指挥岗位,前往上海休养。
在上海期间,陈赓特意去看望了粟裕。老朋友见面,自然是格外亲切。两人聊了很多,从过去的战争岁月,到现在的军队建设,无所不谈。
聊着聊着,陈赓突然话锋一转,对粟裕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老兄啊,我跟你说句实话,你这人,有两点不太好。”
粟裕一听,有点儿意外。他看着陈赓,问道:“哪两点?”
陈赓笑了笑,说:“第一,你的功劳太大了;第二,你不会迎合上级。”
粟裕听后,也笑了,说:“老陈,你这话我可不同意。我这个人,只对打仗感兴趣,对别的,没什么兴趣。我只想把仗打好,其他的,我不在乎。”
陈赓听了,摇了摇头,说:“这两种人最不受欢迎的,很不凑巧,这两样老兄你全占了。”
粟裕听后,还是不以为然。
结果,陈赓的话,不幸言中了。
不到半年,粟裕就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下放到军事科学院,担任了一个闲职。
粟裕在战争时期屡立功勋,为何建国后却仕途不顺呢?
与其他九位大将相比,粟裕的革命起点,确实比较低。
大革命时期,他还只是个热血青年,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读书。他参加过一些反帝爱国游行,也曾因为支持校长发表进步言论,而被学校“护送”到了武昌。
在武昌,粟裕加入了叶挺的部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士兵。那时候的他,恐怕连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将来会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从一名普通的学生兵,到共和国的大将,粟裕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这条道路上,洒满了他的汗水和鲜血,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
与其他大将相比,粟裕还有一个“短板”,那就是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
在那个年代,很多高级将领都出身于黄埔军校、保定军校等著名的军事院校。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学习过各种军事理论,有着扎实的军事基础。
而粟裕呢,他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他的军事知识,都是在战争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这种“自学成才”的经历,固然可贵,但也使得粟裕的军事风格,带有明显的“草根”色彩。他的战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常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也正因如此,有人认为他的战法“不正规”、“不专业”,甚至称之为“野路子”。
粟裕参加革命的时间,也不算早。他虽然参加了南昌起义,但在起义部队中,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见习班长。后来,他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职务虽然有所提升,但也只是个下级军官。
在红军时期,粟裕的战功,也并不突出。他虽然参加了很多战斗,但由于职务较低,很少有机会独立指挥作战。而且,他还多次负伤,不得不在医院里长期休养,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战斗。
有一次,在黎川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臂动脉,血流如注。他当场就昏了过去,差点儿就牺牲了。
还有一次,在战斗中,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虽然他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有三块弹片,却永远地留在了他的头颅里,直到他去世后火化时才被发现。
这些伤痛,不仅折磨着粟裕的身体,也影响了他的军事生涯,他经常在思考战情指挥的时候头痛。
从一名见习排长,到一名师级干部,粟裕在红军中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他的每一次晋升,都是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但是,在那个年代,像粟裕这样“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将领,并不少见。凡是有资格参加1955年大授衔的,哪一个不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
所以,单凭这一点,粟裕还不足以服众。
真正让粟裕崭露头角的,是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屡立奇功,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
但是,即使在华东野战军内部,也有很多人对粟裕不服气。
华野刚刚成立的时候,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负责军事指挥。
陈毅是一位老资格的革命家,威望很高。但是,在军事指挥方面,他并不是很擅长。所以,他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粟裕。
但是,华野的很多将领,都是老红军出身,资格比粟裕老,战功也比粟裕多。他们对陈毅的这个决定,心里很不服气。
像宋时轮、许世友、陈士榘这些“老资格”,都曾明里暗里地表示过对粟裕的不满。他们觉得,粟裕太年轻,资历太浅,没有资格指挥他们。
而且,他们对粟裕的“野路子”战法,也抱有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粟裕的战法,虽然有时候能取得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但终究不是“正道”。
这些“老资格”的不服,给粟裕的指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他不仅要面对战场上的敌人,还要面对来自内部的质疑和挑战。
但是,粟裕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他的军事才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粟裕的军事才华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充分发挥,其实也跟毛主席有很大的关系,两人既是湖南老乡,还有师生之谊,同时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患难之交”。
故事,要从1929年说起。
那一年,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时期。在红四军内部,也发生了一些争论和分歧。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主席落选了前委书记,不得不离开了领导岗位。
会后,毛主席来到了福建永定的天子洞养病。那时候,他的心情,是比较低落的。
当时,担任毛主席警卫连连长的,正是粟裕。
粟裕是一个老实人,不善言辞。他看到毛主席心情不好,也不知道该怎么劝慰,只能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他每天都按时给毛主席送饭、送水,还经常到毛主席的住处去看望他,问他有什么需要。但是,除了这些例行的工作之外,他很少跟毛主席多说什么。
在粟裕看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卫连长,跟毛主席这样的“大人物”,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些举动,已经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毛主席虽然心情不好,但他并没有放松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他发现,这个年轻的警卫连长,虽然话不多,但做事很认真,很负责,是一个可靠的人。
就这样,粟裕在毛主席身边,默默地工作了几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尽职尽责,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这或许算得上粟裕和毛主席东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也是他们的“患难之交”的开始。
1930年底,粟裕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出来,他被任命为红六十四师师长,开始独当一面。
红六十四师,隶属于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归总司令朱德、政委毛泽东指挥。
这样一来,粟裕和毛主席的接触,就更多了。他开始有机会直接向毛主席请教军事问题,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
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粟裕还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帮助红军取得了一场大胜,活捉了国民党军师长张辉瓒。
这时候,毛主席对粟裕,已经不仅仅是“注意”了,而是开始“欣赏”他了。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军事天赋,将来一定大有可为。
然而,好景不长。
不久之后,毛主席在党内的地位,再次发生了变化。他先是被排挤出了中央领导核心,后来又长征离开了中央苏区,与粟裕断了联系。
在长征途中,毛主席一直惦记着留在中央苏区的那些战友,其中就包括粟裕。
当红军到达陕北后,毛主席立即派人打听粟裕的消息。可是,得到的答复却是:粟裕可能已经牺牲了。
听到这个消息,毛主席的心里,非常难过,感到惋惜。
但是,毛主席并没有放弃希望。他相信,粟裕一定还活着。
果然,几个月后,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给毛主席发来了一封电报,告诉他一个好消息:粟裕还活着。
毛主席接到电报,欣喜若狂。他立即回电,对粟裕表示慰问,并鼓励他继续努力,为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粟裕呢,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在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在新四军中,屡立战功。他指挥的部队,在苏中、苏北地区,打了很多漂亮仗,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
韦岗战斗、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粟裕的名字,一次次地传到了延安,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
毛主席对粟裕的表现,非常满意。他曾经对周恩来等人说:“粟裕同志,很有军事才能,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果然,在解放战争中,粟裕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了我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场场大仗、硬仗、胜仗,奠定了粟裕在我军中的地位。
可以说,粟裕的成长和崛起,离不开毛主席的赏识和培养。毛主席是粟裕的伯乐,也是粟裕的引路人。
在毛主席的心目中,粟裕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将领,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战友。
而粟裕呢,他对毛泽东,也始终怀着一颗敬仰和感激之心,他曾说:“自觉以毛泽东为师,默默地跟着他学打仗,不断琢磨他运兵遣将的战法。”
新中国成立,粟裕被毛主席委以重任,参与到军队的建设中来。
最初,毛主席曾考虑让粟裕挂帅出征朝鲜,指挥志愿军作战。但是,由于粟裕的身体原因,他不得不再次与“立功”的机会失之交臂。
从苏联养病归来后,粟裕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当时,担任代总参谋长的,是聂荣臻元帅。
按理说,粟裕和聂帅,都是我军的高级将领,应该能够精诚合作,共同把军队的工作搞好。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两人之间,却产生了一些隔阂。
当时,正值朝鲜战争期间。为了加强对军队的领导,毛主席曾下达指示,要求总参和军委的日常工作,都要向他汇报。
可是,毛主席日理万机,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为了减轻毛主席的负担,聂帅在总参内部下达了一个命令:凡是需要上报给毛主席的文件,都要先经过他的审阅,然后再根据轻重缓急,分批上报。
聂帅的这个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与毛主席之前给粟裕的一个“口头指示”产生了冲突。
毛主席对粟裕非常信任,曾经对他有过口头指示:“你可以每半个月向我汇报一次总参的工作。”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粟裕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是应该按照聂帅的规定,先经过他的审阅,还是可以直接向毛主席汇报呢?
如果按照聂帅的规定,那毛主席的“口头指示”就等于作废了;如果直接向毛主席汇报,那又等于“越级”。
粟裕一向只知道埋头工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直接越过聂帅,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因为这件事,聂帅受到了批评,而粟裕却受到毛主席的表扬。
除了与聂帅之间的矛盾,粟裕与彭总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
1952年,彭总从朝鲜回国,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为了加强对总参的领导,他上任后,就把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调来,担任副总参谋长。
两年后,粟裕升任总参谋长,黄克诚则担任了中央军委秘书长。
彭总担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地位,他下令:凡是由军委或总参发布的命令或指示,都要由国防部来署名。
但是,哪些文件应该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文件应该以总参的名义发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给具体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
黄克诚建议粟裕,起草一个国防部与总参的职责条例,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
粟裕接受了这个建议,组织人员起草了一个条例。但是,这个条例,却连续五次被彭总驳回。
每一次,彭总都会把粟裕叫过去,狠狠地批评一顿。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紧张。
有一次,总参向国防部上报了一份文件,上面写着“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彭总看了,非常不高兴,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
可是,如果文件上不写这句话,而是直接呈交给中央,彭总同样会感到不满。他可能会说:“怎么?你又想越级上报?”
这让粟裕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些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粟裕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好在毛主席非常信任粟裕,他专门找到萧劲光,询问萧劲光对粟裕的看法。
萧劲光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
毛主席点点头,表示同意。
随后,毛主席对与会者说:“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有了毛主席的表态,粟裕的检讨才终于得以过关。
粟裕建国后的仕途不顺,固然有其战功太大的原因,难免遭人嫉妒。
其次,粟裕含蓄内敛的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影响,他太过专注于军事,政治嗅觉不灵敏。
粟裕后来离开了军队的领导岗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军事教育和军事科研工作中。
他曾经说过:“我只对军事感兴趣,对政治没兴趣。”
这句话,或许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