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 日,京东品酒会刚开场,刘强东就把围裙往身上一系,亲自给客人炒菜。大佬们不缺酒,不缺菜,缺的是被“重视”的感觉,他用最传统的“主人下厨”把气氛拉满。
一盆菜端上桌之前,他笑着自嘲“第一次炒菜很紧张”,顺势把贾跃亭第一次做菜、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拉进话题,三言两语就把几家最近闹得最凶的公司拎进同一口锅里,火候瞬间降温。
更有意思的是,他不仅邀请了腾讯、阿里老对手,还给美团老板王兴发了请柬。王兴最终没到场,理由是“忙着和别人打架”,刘强东现场复述此话时没半点揶揄,只用一句“以后还是要见面的”收尾。很多人听懂了,这是真把利益之争和私人关系切开。
这种场合看似小把戏,底层逻辑却是典型的“竞合”思维:争市场不必砸桥梁,商业世界的局面翻得再快,人情网络最好留条后路。京东外卖当年和当当网打到焦土,结果刘强东转身给李国庆送咖啡,靠的也是同一套算法。
反观于东来,过去他一直是“员工最强后盾”的代名词,高额福利、超长假、甚至设置“刁难金”来补偿员工情绪损失,本地顾客夸他是真把职工当兄弟。
可这次他在西贝和海底捞负面缠身时跑出来背书,说两家“安全可靠”,时机选得太糟。网友不研究公关脉络,只凭情绪判断:谁站在我对立面,谁就挨打。评论区瞬间翻车,他只能删帖关私信,体面硬生生掉了一层漆。
为什么同样是“仗义执言”,效果却天差地别?核心在于“听众的利益预期”。刘强东端菜,观众得到的是被尊重的参与感;于东来说好话,观众想起的是近两年被预制菜支配的恐惧。内容没错,时间错了,一样挨批。
社交媒体把一切评价推向极端,公众的耐心比菜品保质期更短。老板发声前先问三个问题:现在的气氛适合我说这话吗?我的立场能给核心用户带来好处吗?若被误解,有补救空间吗?缺一不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