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南京艺术学院构建艺术类研究生“三融”育人新模式 锚定文化强国战略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

0
分享至



锚定文化强国战略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

南京艺术学院构建艺术类研究生“三融”育人新模式

□ 张凌浩 张捷

文化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为艺术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对艺术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艺术类研究生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艺术创新的生力军,其培养质量直接关乎文化强国建设成效。当前,国家新文科建设深化、新学科目录调整,正深刻重塑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如何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德艺双馨艺术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作为全国最早举办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百年艺术名府,南京艺术学院通过近50年深耕,构建起以高水平学科平台为依托的完备学位授权点体系和鲜明办学特色。面对时代考题,学校探索构建了“三融”育人新模式,打造可借鉴推广的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南艺方案”。



以学科融合强基

构建研究生培养协同新生态

在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艺术大学”建设进程中,单一学科已难以培育适应时代的艺术人才,学科融合是必然选择。学校围绕立德树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跨学科课程体系:纵向强化传统艺术根基,通过中国文化主体性课程,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媒介艺术与中国叙事》等课程,溯源文化基因与哲思体系,强化文化根脉认知;横向推动跨界融合,打造艺术与科技、人文、商业交叉模块,让学生在跨界学习中突破思维局限。如《跨媒介创新与数字技术》《设计与人工智能》等课程,融汇技术思维与未来素养,助力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对话,《数字艺术与文化资源》等课程拓展前沿实践场景,提升人才综合适配能力;同时,建立课程协同机制,如“剧目创作”与“舞台美术设计”等跨课程联动,协同完成剧本打磨、舞台视觉设计、数字特效制作等全流程工作,在实战中强化学生创作协同创新能力。

学校重点建设了文旅部研究基地、3D动漫制作工具链研发与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文化传承与数智创新实验室等十余个科研平台,以“项目制”模式推动跨学科研究,如“妆镜|梅兰芳手势艺术数字互动体验项目”由智美光影实验室师生团队采用雷达互动识别及互动定位技术塑造高度沉浸感的梅兰芳戏曲主题实验空间,在恭王府博物馆与梅兰芳纪念馆展出,提升了研究生文化资源转化与创新应用综合能力。

优秀的师资是学科融合的“核心支撑”。学校以“海粟人才计划”“瑞华至美人才基金”为依托,通过资助跨学科团队项目孵化、组织师资跨领域研修等方式,提升教师融合教学研究能力,明确将跨学科成果纳入职称评审代表性成果指标;聚焦“艺术+科技”关键领域,近年来重点引进具有工学、管理学跨学科背景高层次人才23名,填补了交叉领域师资空白;同时,大力推行跨学科导师组指导研究生,如美术遗产考古与文献挖掘、文化传承与数字创新设计、智能生成艺术与媒介叙事、艺术产业与数字设计等跨学科团队,通过联合指导、共同研发,将多学科优势贯穿研究生培养全流程。

以科教融汇赋能

激活研究生创新动能

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关键。学校在导师评聘及动态招生资格审核中,均明确要求以科研项目带动研究生培养,推动科研资源与教学过程深度衔接。以“中华生活美学思想及其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为例,团队将课题核心内容拆解转化为《文化传承与视觉创新》等特色课程模块,累计培养研究生200余名;项目支撑团队出版专著多部、发表CSSCI论文18篇(其中1篇被《新华文摘》转载),相关成果转化的艺术作品《格物鼎新》不仅入选全国美展进京作品,还赴巴黎、波兰等地展出,实现“科研出成果、教学育人才、作品传文化”的多重价值。

同时,学校通过“科研成果教学转化机制”,推动实验室研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数据,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确保研究生第一时间接触艺术科技融合前沿。以演艺装备系统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重点课题《元宇宙演艺环境下传统图样人工智能系统研究》为例,其依托扩展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试验场景成果,已推动传媒学院与舞蹈学院师生协同创作动画作品《龟兹》运用AIGC技术,生动还原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线条肌理与色彩层次,以年轻化、科技化的视角,诠释古丝绸之路的艺术意蕴与文化内涵,科研成果既成为教学实践“活教材”,也成为传统艺术创新传播“新载体”。

学校还通过校院两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提供专项支持,近4年来成效显著:累计获批江苏省及校级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308项、179项,22项入选校级博士研究生科研与实践优培计划;其中15项资助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为研究生开展自主科研、锤炼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积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厚植研创氛围:定期举办“闳约大讲堂”“研说沙龙”,每年邀请国内外艺术、科技领域专家学者50余人次来校讲座,让研究生与顶尖学者直接对话、拓展学术视野;连续四年围绕“传统文化与数智视听”“材料媒介与创新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生产”等前沿方向,承办江苏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书法、设计、艺术学方向多个论坛已形成鲜明品牌特色;同时承办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研究生“艺术与科学”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画写生大赛等,近四年累计参与超3000人次,研创活力持续迸发。

以产教融通提质

打造研究生实践新场景

产教融通的核心,在于构建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平台。学校围绕非遗传承、现代设计、数智艺术、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与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投、江苏广电、原力动画等30余家行业龙头机构及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明确其“人才联合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技术服务”三重功能,让研究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提升实践能力。如,学校联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江苏广电打造全国大学生微短剧创作推优“微光计划”平台,深度绑定文化传播、产业赋能与公益实践三大方向,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学术支撑+企业落地”的优质短剧内容孵化体系,为研究生提供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作品的实战机会,也为地方文旅推广、品牌价值提升开辟全新路径。

同时,学校与企业建立常态化“项目对接”机制,定期收集企业实际需求,拆解为模块化课程教学任务,让研究生在课堂中完成真实项目的研发。如工业设计学院依托与芬兰KONE通力电梯公司的横向课题《全包容设计视角下电梯维保人员可穿戴智能产品系统创新设计》,特邀顶尖行业专家深度参与教学,引导研究生立足全包容设计理念,借助企业提供的行业资源与产品测试条件,研发出兼具高效运维功能与人文关怀的可穿戴产品系统,研究生产学研结合能力与系统创新设计能力全面提升。

此外,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共建34个校级就业创业实践基地,聘任26位行业就业创业导师,将专业实践深度嵌入培养全过程。在就业服务优化上,学校多措并举开拓资源,近五年累计组织各类招聘活动超800场,参与用人单位逾1.5万家次,岗位供需比始终保持高位,并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近五年累计走访1000余家用人单位,有效拓展就业空间。当前研究生就业态势持续稳健向好,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高位稳定,就业流向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实践育人与就业提质的双向赋能。

经过数年实践,“三融”育人新模式已结出丰硕成果:研究生在权威高水平期刊论文数量持续上升,位居全国艺术高校前列,获江苏省优博论文7篇、优硕论文22篇,位居全省艺术学科之首;研究生创作成果奖项囊括文华奖、桃李杯、金钟奖、中国美术奖等各类国家级奖项以及美术设计、音乐展演、影视动漫等国际性展赛,累计500余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高奖、“中国美术奖”铜奖等在同类高校具有代表性;研究生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培育效能突出,进入头部文化企业、艺术机构和国内外名校比例显著提升,毕业生普遍被评价为“基础实、能力强、视野广、素质高、潜力大”。

未来,南艺将持续深化“三融”育人模式向更高质量、更宽领域发展,培养更多具备深厚文化底蕴、专业素养、跨学科视野、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更多“南艺力量”。

(作者张凌浩系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张捷系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本文是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重点课题“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下艺术类研究生分类培养路径研究:重塑与创新”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艺术类研究生拔尖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南时报融媒体 incentive-icons
江南时报融媒体
江南时报社官方账号
21865文章数 321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