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武的演技差点撑起了整部《731》,但可能也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9月18日,这部让观众期待了十年的电影正式上映,光是工作日上午场,票房占比就狂飙到97%,上座率冲到了12%。
购票平台之前预测的13亿票房,看起来简直像个笑话,因为首日半天票房就轻松破了1.36亿,全天甚至有望冲击3亿。 排片场次超过26万场,直接打破了内地影史纪录。
但电影院里的情绪,和网络上的口碑,完全是两个世界。 有人一边看一边骂日本人,散场后整个影院安静得能听到针掉地上,只有抽泣声;也有人直接怒打一星,说这是“烂片给一星都嫌多”。
朋友圈里更是分裂,要么是“不看不是中国人”,要么是“后悔浪费电影票”。 这种极端分化,背后其实藏的是观众对这部电影完全不同的期待和审视。
《731》讲的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的活体实验、细菌战。 导演赵林山为了拍这片子,下了狠功夫:花了五年调查取证,翻了8000多页历史资料,甚至跑去日本采访了731部队创办者石井四郎的家人,还1:1复刻了冻伤实验室、毒气室这些罪恶场景。
电影里对日军残忍行为的展示,确实足够直接:注入冻伤、人体切割、活体取婴……这些镜头让不少观众看得头皮发麻,情绪失控。
可惜的是,导演的野心和执行力,似乎没匹配上。片子选择从姜武饰演的小人物视角切入,讲他怎么在魔窟里挣扎和反抗。 姜武的表演没得说,绝对是全片的灵魂,演技炸裂。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他的角色太“抢戏”了,其他人物简直像背景板一样扁平。 整部电影几乎成了他的个人英雄传,而不是观众期待的那种展现集体苦难和历史厚重的群像戏。 这种叙事方式,让电影看起来更像一部“越狱片”,而不是深沉的历史反思。
细节上的粗糙,更是不断出戏。 从预告片开始,就有人吐槽电影里的环境“太干净了”,完全不像个魔窟。 片方倒是解释过,说日军为了实验准确性,会让“实验材料”保持良好状态。 但这解释并没说服所有人。 尤其是和《南京照相馆》对比:《南京照相馆》里导演专门找矮个子演日军,因为史料记载日军身高普遍矮;王传君为了角色又减肥又增肥,就为演出饥饿浮肿的状态。而《731》里,演员打扮过于现代,小演员头型新潮,墙面干净得离谱,甚至被吐槽像“21世纪影棚拍的越狱戏”。
最引发争议的,是片中一个完全不符合历史的设定就是那个日本女军官。这个角色和孙茜饰演的孕妇有互动,甚至依偎在孕妇身边,画面诡异得让很多人看不懂。有人觉得这是在洗白日本人,有人觉得纯属变态,还有人勉强解读出导演可能想用隐喻表达文化灭绝。 但导演赵林山的镜头语言实在太含糊,观众根本搞不清他到底想说什么。 这种“故弄玄虚”,反而让整部片子显得更混乱。
再加上剧情节奏的失衡、逻辑不通,甚至莫名插入的喜剧元素(虽然不好笑),彻底冲淡了历史题材该有的沉重感。 有观众直接吐槽:“真不敢相信这是筹备了11年拍出来的电影。 ” 导演赵林山之前的作品《铜雀台》和《我的前任是极品》,豆瓣评分分别只有5.3和6.3,这次处理《731》这种重大历史题材,显然还是力不从心。
当然,《731》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电影本身。 选择在9月18日上映,多地影院特意安排9点18分的“警钟长鸣”场次,说明它承载了更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教育功能。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看,有人一口气买6张票全家支持,说“勿忘国耻,牢记使命”。 这部电影确实让更多人开始主动了解731部队的历史,这是它不可否认的价值。
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又显得那么不够完美。 历史真相需要铭记,但艺术表达也需要更高的水准。 当观众抱着期待走进影院,想要一场历史的震撼和教育,却发现看到的是一部剧情混乱、细节粗糙的作品,那种失望感可想而知。
有人说这部电影“意义大于质量”,但话说回来,既然选择了这个题材,难道不应该用最好的表达去匹配这份沉重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