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蜂人年年带着蜂箱追逐花期,全国各地不停地走,为的就是定期取蜂蜜卖钱,取完蜂蜜给蜜蜂留个“口粮”就成。可要是压根没人来动这蜂蜜,会对蜂群有啥影响吗?是敞开肚皮可劲儿吃,还是干脆撂挑子不干活了?
![]()
蜜蜂这小东西,骨子里刻着“储粮”的本能。它们可不是瞎忙活,采蜜、酿蜜、存蜜,那是为了整个家族能挺过寒冬,捱过那些没花没蜜的苦日子。蜂巢里那一排排精致的六边形巢房,就是它们的战略储备仓库。
工蜂们简直是劳模附体,只要花在开,蜜源充足,天气也凑合,它们就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拼了命地把花蜜往家搬,再酿成耐储存的蜂蜜,直到把一个个巢房给填得满满当当。
它们的目标?就是要把仓库塞满,塞到没地方再塞为止。
![]()
可别以为蜂巢是个能无限扩张的大仓库,一个蜂群能占据的空间、能建造的巢脾,总归是有上限的。当蜂蜜和花粉把巢脾上的空房几乎全占满了,麻烦也就跟着来了。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蜂王没地方下“蛋”了!
蜂王是蜂群繁衍壮大的核心,她得找到干净的、空着的巢房产卵才行。要是放眼望去全是蜜罐子,连个下脚孵卵的空儿都难寻,那新幼虫从哪儿来?蜂群还咋添丁进口?这繁衍大计不就彻底卡壳了吗?
这时,小小的蜜蜂王国便会启动一套精妙的内部调节机制。
![]()
它们会踩下“生育刹车”,工蜂们可是蜂群日常运作的“大管家”。当它们发现巢房里塞满了蜜粉,能留给蜂王产卵的地盘越来越少时,就会主动减少甚至完全停止给蜂王喂食那珍贵的蜂王浆。
蜂王没了这特供营养,产卵量就会唰唰地直线下降,甚至完全停产。这可不是罢工,而是整个蜂群在资源饱和状态下,主动降低“人口增长”速度,优先保证存粮够吃。
中国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的研究明确记录了蜂群在空间和食物资源受限时,会通过调节蜂王营养供应来控制种群规模。
![]()
其次也是最壮观的一招,分蜂!这相当于蜜蜂王国的“另立门户”。当蜂巢拥挤不堪,蜂王又因为空间不足生不了太多新蜜蜂时,蜂群就会酝酿一场大事件:培育新的蜂王。
老蜂王呢?她会带上蜂群里大约一半的工蜂,呼啦啦地飞离老家,远走高飞去寻找一个新地方安营扎寨,建立全新的蜂群。
原来的老巢会留给新登基的年轻蜂王和她留下的另一半臣民。分蜂是蜜蜂扩大种族、避免因过度拥挤和资源紧张导致整个群体崩溃的核心策略。
![]()
养蜂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清楚,一个强盛的蜂群,在条件合适(尤其春天蜜粉源丰富时)和巢内空间接近饱和时,发生分蜂的概率会显著增高。这几乎是蜂群应对空间和资源达到极限时的一种本能反应。
既然仓库已经爆满,再拼命往里塞也没地儿放了,工蜂们的劳动积极性自然会受到打击。野外观察和养蜂实践都表明,当巢内储蜜空间极其紧张时,很多工蜂会显得“无所事事”,在巢门口附近聚集,或者只在巢内进行一些必要的维护工作,外出采蜜的积极性明显降低。
这倒不是偷懒,更像是一种资源饱和状态下的合理“待机”。当然,如果外界蜜源突然又变得异常丰富且持续,它们也可能重新“加班加点”,但这通常伴随着分蜂的迫切性进一步提高。
![]()
至于那些传说中的可能性?蜜蜂可不会主动把辛辛苦苦酿的蜜送给天敌大马蜂,那无异于开门揖盗。蜂蜜本身具有极强的抗菌防腐能力,只要密封在蜡质巢房里不受污染,在干燥的蜂巢环境中几乎不会“变质腐坏”。
蜜蜂更不会“干一天歇两天”来消耗存粮,它们减少采集是因为空间不足,而非为了“消耗库存”。野蜂群(比如住在树洞里的)就是没人取蜜的活例子。
它们依靠分蜂和控产,在有限空间内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存蜜是它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除非巢穴被破坏或遭遇严重病害,否则绝不会轻易放弃。
![]()
养蜂人取蜜的智慧恰恰在于巧妙利用了蜂群储存行为的特性,适时取走部分成熟的封盖蜜,人为地腾出了宝贵的巢房空间,就像给蜂群拓展了生存与繁衍的疆域。
这既有效延缓了分蜂热的爆发(蜂群强烈想分家的状态),让蜂王有地方持续产卵,又维持了工蜂高昂的采集积极性,最终实现了蜂群种群壮大和蜂蜜产量的双赢。
取蜜后的蜂群,往往展现出更旺盛的生命力和更高的生产效率,蜜蜂的世界也挺有意思吧?下次接着聊!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