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其实是有很大误导性的,因为它只算过去一年的生产总值,而不算历史累计。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家公司的话,那GDP仅相当于一家公司的一年的销售额。销售收入固然很重要,但是它不体现利润,也不体现一个公司财富总量。
市值才是衡量一家公司的财富总额的指标,它是靠历年的利润堆起来的。像富士康销售额很高,但利润微薄,市值还不如它的销售额(销售额214亿美元,净利润4.7亿,市值93亿)。
很多公司销售额虽然能接近它的竞争对手,造成一种即将遥遥领先的假象,但是由于利润很低,实际上市值却差很远。
我拿三星和苹果的对比举例,就很典型。
根据2024年的财报,三星和苹果的总营收入并没有数量级的差异(就不拿小米比了,数量级差异有点欺负人,小米是516亿美元)。
三星:22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
苹果:3910亿美元(同比增长2.02%)
如果从GDP来看的话,三星已经达到了苹果58%,年增长率两位数,势头相当凶猛。而苹果呢,吃老本,已经步履蹒跚,增长乏力。
于是三星的员工已经开始YY,“五年内我们必将超越苹果!”
我们作为旁观者只会觉得很好笑,因为我们都知道销售额归销售额,赚不赚钱是另外一回事。
苹果卖一台手机肯定是比三星更赚钱的,三星2280亿收入里,还不只是手机,还有半导体、面板、家电等业务加起来,才勉强够得上苹果的58%,如果看利润的话,差距就更大了。苹果2024年净利润936亿美元,三星253亿,只有苹果的27%,和销售额完全不成比例。
这还只是一年的账,如果算历年累积利润的话,三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样就是为什么三星在纸面数据如此好看的情况下,市值仅为苹果的1/14,连零头都不到。2024年底,苹果市值3.7万亿美元,三星才2520亿美元。
这个逻辑,放到国家上来说,也是一样的。
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已经几百年,利润率和累积利润都很高,家底厚,不用卷也能过得很滋润。
后发国家如韩国,也不过几十年的积累,虽然人均GDP已经上去了,但还得继续卷。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2024年韩国人均GDP已经超越了日本(韩国3.6万美元,日本3.3万美元)。从这个数据来看,韩国人是比日本人更有钱的,但是比较两国人民的生活状态的话,日本人已经进入养老状态了,韩国人还是社畜。
西方社会在家底厚+ 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劳动力不仅极其短缺,而且价格非常昂贵。
有人干就不错了,哪里还够得着挑35岁。要你愿意干,年龄从来不是他们考虑的因素。
我以前所在的外企和我对接的一美国老头,干的活和我一样,也是普通工程师,头发花白,我不知道他年龄,他经常给我看他孙子的照片,最大的孙子都有11岁了,我估计他也有60多岁了。
人口出生率低、新鲜韭菜少的地区普遍都没有有年龄歧视,日本、韩国,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不存在这种问题,它们服务员都很多是老年人。
刚开始是重体力活老年人年人干不动,要开发移民来做,比如制造业、建筑、农业、家政、护理、服务业等领域。
到后来,老年人连重脑力活也干不动了,也得开放移民来做。
你也会发现西方各国的移民政策对于IT、科研、工程等重脑力的工种卡得非常松,非常容易拿到签证和绿卡,而对于高技能但是轻松的工作,如医生、律师、金融、教育,都卡得非常紧,因为要保护本国的就业市场。
日本人现在搞IT的都非常少,大量大量的业务都是外包给中国人。现在华人在日本做送餐机器人做得非常火,已经攻占了日本的大部分餐厅。
说个更夸张的,阿联酋虽然不是发达国家,但也是中东富国,人口出生率也非常低,这个国家总共1000万常住居民,本国人只有100万,外籍劳工有900万,所有脏活、累活全都给外国人包了,本国人全都在政府、国企、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公共部门工作,只要愿意干都能找到工作,人均月收入高达10万人民币。尽管如此,像医生这种工作本地人还嫌累,不愿意做,仍然需要大量外籍医生。
西方国家对待移民的态度,其实和中国古代“华夷之辨”的思想有点相似,孔子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也就是中华文明并无种族界限,外族人人只要接受中华文明,都可以算是中国人。西方国家也是这样,所以他们并不挑种族,黑人、亚洲人都可以,哪怕法国以后可能会变成一个黑人国家,他们也无所谓。这也是西方社会面临老龄化严重,但仍然保持相当的活力和创造力的原因。
而日本、韩国这些长期单一种族国家,还是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思维,欢迎你来打工,工作签证给得不算难,甚至永居也容易给,毕竟他们也老龄化严重,需要补充劳动力,但一旦要入籍,门槛就非常高,不太能接受外国人变成他们自己国家的人。
从日本、韩国的工作签证来源国其实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表面上不挑国家,实际上还是中国人、越南人是最多,占了一半以上,还是喜欢人种更加像自己民族的人,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如菲律宾、泰国、印尼的只在几个少数特定行业才看到。
35岁危机最早是IT行业开始提的,其他行业好像没怎么提。这是因为IT行业每年拼命扩招,每年毕业的新韭菜太多了,公司有得选的情况下,当然是愿意挑嫩韭菜。相比之下美国的IT行业就是养老行业,60岁的程序员很正常,还是人不够,需要大量招移民来填坑。
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里提到,他在苹果公司担任语音识别组经理时,有一个年近60的老工程师分进了他的小组,可见美国的IT行业也可以一直干到老,因为本国人也很少干IT,一半以上都是华人+印度人+东欧人。
美国公司要招移民的前提是,必须要证明本国招不到合适的人,所以只要本国愿意干,再老都得要,其次才是移民。所以老年人不用担心自己
其实扩招厉害的专业都是吃青春饭的,都是因为新韭菜实在太多了。比如计算机,短短5年间扩招了10万人,在新韭菜迅猛涌入的情况下,老韭菜是很不受欢迎的。
某些行业某些城市35岁危机的本质原因,那就是劳动力实在太丰富了,穷人也太多。
其他专业,如天坑专业的机械,生物,化学,招生人数都很稳定。除非自己不想干了,都是越老越吃香,没有所谓的35岁危机。
就算是计算机里的(网络)运维岗位,由于薪资比互联网程序员少,所以每年新进的韭菜少,也没有所谓的青春饭说,都是越老越吃香。
我所在的机械行业(包括汽车等一系列制造业),每年招生人数稳定,还有大把人脱坑,所以人才供应其实是没那么充足的,所以也没有啥35岁危机的提法,我的很多同事都是40+,照样干,跳槽的时候也没有拿年龄说事。
三四线小城市也没有所谓的35岁危机说法,这种城市每年就没多少人才流进来,除了招前台要年轻一点的外,其他岗位没人在乎年龄,只看能力合不合适,很多人都是一份工作干一辈子。
来源 | 芬哥Steven(ID:stehouse)
作者 | 芬哥S ; 编辑 | 虾饺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