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将带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聆听50年来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第二十四期特邀嘉宾是来自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沙小苹同志。作为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总队长,她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他的讲述,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无影灯下的智慧与勇气
在摩洛哥塔扎的暮色中,晚霞染红了天际,而中国援摩医疗队塔扎分队的驻地却亮着不眠的灯光。这里,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手术正在紧张筹备中。手术台上躺着一位106岁高龄的老人,她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让这场手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这位106岁的老人曾是家中的顶梁柱,年轻时健步如飞,如今却因一次意外摔伤,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痛苦地蜷缩在病床上。她的每一声呻吟,都像重锤敲击在中国援摩医疗队员们的心上。
高龄患者的髋部骨折,往往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若不及时手术,老人可能将永远失去重新站起来的机会,甚至会面临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威胁。然而,手术的风险同样巨大。高龄、超高龄老人的心、肺、肝、肾功能均已严重衰退,能否承受住麻醉和手术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然而,塔扎医院的医疗设备简陋,心功能评估仅靠心电图和心超,肺功能检查更是无从谈起。
面对患者家属眼里闪动的希冀和被紧紧攥住的双手,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中国援摩医疗队骨科医生张爱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紧急组织会诊,并凭借着自身临床经验评估患者能否耐受手术。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张爱敏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充分考虑了手术时长,尽可能地缩短手术时间缩短,减少术中出血和术中创伤。由于当地的手术器械与国内有所不同,为保证手术顺利、高效进行,张爱敏还在术前充分预演了手术过程和器械的使用方法。
然而,困难还远不止于此。此次手术的关键设备——C臂机(透视机),已经瘫痪了整整14天,这让本就如履薄冰的治疗方案更加惊险。面对一个又一个难关和挑战的袭来,即使是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张爱敏,依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焦急而漫长的等待后,C臂机终于得以修复。晨光微熹中,张爱敏再次核对手术方案,争分夺秒做好术前准备。手术室里,无影灯投下冷白的光晕,张爱敏与摩方医疗团队紧密配合,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地的手术器械相对简陋,手术难度大大增加。凭借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张爱敏灵活调整手术策略,最大化地发挥每种器械的作用。
麻醉、牵引、复位、固定……虽然摩方器械护士的配合并不熟练,但张爱敏并未受到影响,他始终保持高度集中,术中每个步骤都精准无误。1小时后,这台由张爱敏独自操作的高难度手术顺利完成,骨折复位固定非常满意,老人的生命体征平稳,中摩双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术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病房,老人原本因疼痛紧皱的眉头已舒展开来。见到张爱敏走近,她颤巍巍地抬起手,用当地语言轻声道谢,指尖的温度传递着真挚的感激。2天后,老人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撒哈拉的风掠过医疗队驻地飘扬的五星红旗,塔扎分队驻地的灯光依然昼夜长明。
“通过这次经历,我更加坚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勇于面对挑战,充分准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技能,为摩洛哥的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帮助,同时也在这片异国他乡,书写属于自己的医者篇章。”在医疗日志上,张爱敏郑重地许下了这份承诺。
这场手术,不仅是对张爱敏技术和勇气的考验,更是对中国援摩医疗队使命与责任的诠释。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异国他乡,中国医者用仁心仁术,书写着跨越山海的生命答卷。他们不仅是“白衣天使”,更是“民间大使”,用行动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摩友谊的深厚情谊。
当器械的局限遇见智慧的锋芒,当文化的差异化作协作的桥梁,中国医者用他们的坚守与爱心,点亮了无数摩洛哥人民的生命之光。在这片距离上海一万公里的非洲大地上,中国援摩医疗队用他们的行动,让“一带一路”的友谊之花绽放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
更多阅读☞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