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刘俊,中共党员,上海理工大学环建与建筑学院教师,上海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组部援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作队成员,现任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土木系建筑钢结构专业主任。长期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研究与设计,主持及参与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1本,参与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工程3项;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3项;先后获校教学成果奖、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以专业建设为引擎:擘画蓝图,夯实发展根基
面对土木系发展的新起点,刘俊深知专业建设是立身之本。他深入梳理全系教师专业背景与特长,与每位教师讨论确定发展方向。依托土木系专任教师专业研究室,成功组建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常态化开展了周例会与学术沙龙,激活了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他敏锐把握数字化浪潮,牵头申报了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研究》,全力打造“数字土木”新引擎。积极推动与广联达、鲁班软件、红瓦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协同教学平台,储备了涵盖工程造价、工程管理、装饰装修等领域的数字化课程模块,为人才培养插上“智慧翅膀”。
与鲁班交流
与红瓦交流
喀什理工是目前新疆唯一开设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刘俊敏锐洞察新疆矿业、农业、能源、旅游、物流等重点产业对钢结构施工人才的巨大需求。他主持编制了该专业发展的“问题、目标、任务、需求”四张清单,并精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特色化发展锚定了方向,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名片”。
以人才培养为引擎:以赛促教,锻造过硬技能
刘俊坚信,技能是职教学子的立身之本。他大力推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牵头成立土木系学生专业社团,筹建专用竞赛机房,实现“赛训一体”。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师生团队在“鲁班杯”全国高校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大赛总决赛中勇夺两项一等奖,为“岗证赛课”综合育人模式提供了最鲜活的实践样本,极大提振了师生信心。
学生竞赛获奖证书
学生竞赛现场
他补齐短板,深知实训条件是技能培养的关键。成功申报并获批2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装配式钢结构虚实结合实训室,一举填补了新疆地区钢结构实训的空白。同时,精心组织2023级学生开展施工认知实习,将课堂搬进“实景实岗”,为后续“2+1”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让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聚焦产教融合:深耕莎车,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刘俊深谙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他主动对接,带领团队深入莎车县住建局,全面了解当地建筑业发展现状,围绕地下管网编制、实验检测室和造价所建设等痛点难点展开深入研讨,精准把握莎车县对土木技术人才的政策导向与需求定位。
与莎车县住建局座谈
他广搭桥梁,积极走访莎车县城发集团及下属子公司、本地民营企业,就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议题进行多轮座谈,精准把握国企对技术人才的业务需求与民企对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成功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实训和高质量就业开辟了广阔通道,真正实现了“校门”与“厂门”的无缝衔接。
左:与莎车县城发集团座谈,右:与莎车本地民营企业交流
聚焦服务社会:勇克难题,科研赋能边疆发展
面对南疆特有的风沙环境挑战,刘俊将科研目光投向这片土地的“痛点”。他迎难而上,自带测绘设备,指导师生完成喀什理工校园地理信息采集并建立GIS模型。牵头申报并获批喀什理工“南疆风沙地区人居环境科研创新团队”,获得年度科研经费支持。购置颗粒物监测仪、三维风速仪等设备,带领学生采集校园典型建筑空间的风沙环境数据,建立了喀理工建筑风沙环境监测工作站,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左:喀理工生活区GIS模型,右:与学生测试风速仪
他聚力攻坚,以喀什理工作为参与单位,联合上海理工大学、喀什大学等高校,申报了自治区科技厅厅地联动项目——“新疆地区沙漠土壤化改良关键技术研究及规模化示范应用”。更积极与莎车县林草局对接,计划共建100亩试验田,打造产学研科研示范点,誓将科研成果写在广袤的大漠绿洲之间,为边疆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上理工、喀什大学专家到访喀什理工
原标题:《上海援疆教师刘俊: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引擎,聚焦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上海援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