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5个涨停板之后,82岁的网红股民“建工爷叔”于2025年9月18日成功解套,这一事件在投资圈引发广泛关注。公开信息显示,2013年,他以6元/股的价格重仓50万元买入上海建工(600170),2015年牛市期间股价涨至17元未抛售。随后,股价持续下跌,2024年9月11日最低跌至1.88元/股,导致他深度套牢。十年来,他每月从退休金中挤出3000元补仓,最终将成本降至3.8元/股附近。周四,上海建工收盘报3.88元/股,“建工爷叔”解套成功。如此跌宕起伏的炒股生涯格外令人唏嘘,与此同时,也为广大股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上海建工这一投资案例,一是凸显了“长钱长投”理念对于股民在资本市场中生存的重要性。
从历史数据来看,A股市场牛熊交替频繁,而且熊长牛短。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股民通过交易股票而获得长期成功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在漫长的下跌市道,一旦背负了杠杆或是动用的是“急钱”,那么很可能在股价最低的时候被迫平仓出局。而“建工爷叔”通过“长钱长投”的资金属性,最终熬到了天明。
其实,很多通过公募基金来间接参与股市的投资者更能感受到“长钱长投”的好处。以公募基金为例,截至2024年一季度的数据,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近70%的产品实现了累计净值翻倍,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7%。这一数据表明,长期持有优质资产,能够有效平滑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但这就对投资人的资金提出了硬性要求:不能是借来的钱,更不能是一两年内就要动用的急钱。
“建工爷叔”最后的解套成功,最关键的原因当然是其持有的股票重新获得资金青睐,但其坚持“闲钱投资”和类似于定投的“长期补仓”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他没有动用养老、医疗等“救命钱”,而是用每月结余的退休金进行补仓,避免了因资金压力被迫在低位割肉。
从股民群体的变化来看,“长钱长投”理念正逐渐被更多投资者接受。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持有单只股票或基金超过3年的投资者占比达到35%,较2018年提升了18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而非短期股价波动。在投资决策方面,投资者也更加理性,近60%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会参考企业财报、行业分析等专业信息,这一比例较2018年大幅提升了22个百分点。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股民仍存在一些误区。例如,虽然认同“长钱长投”理念,但在市场大幅波动时,容易受情绪影响,还是会做出追涨杀跌的操作。此外,一些投资者缺乏资产配置意识,将全部资金集中在单一股票或行业,导致风险过度集中。针对这些问题,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应加强自身投资知识学习,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体系。可以采用“核心-卫星”策略,将大部分资金配置于稳健的核心资产,如宽基指数基金、高股息蓝筹股等,同时用小部分资金配置行业主题基金或成长股,以获取更高收益。
谈到教训的话(“建工爷叔”本人未必认可),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股价从历史高位回落后,投资者还是应该采取锁定盈利的措施,以及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设定合理的止损点位。另外一点特别重要的是,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基本面不能太糟糕。比如上海建工,最近股价出现了5个涨停板,但是市净率仅为1.1倍,也就是说,在此之前,该股处于严重破净状态。此外,如果基本面存在信息披露违规、财务造假等问题的公司,可能有退市风险,即便是长钱,也不能参与。
“建工爷叔”的解套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投资案例,更是中国资本市场广大个人投资者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者理念日趋成熟,相信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树立“长钱长投”理念,实现投资能力和理念的升华,在资本市场中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同时避免投资失误对生活造成过大的压力,真正实现投资与生活的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