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这堂思政大课全国大中小学生一起上

0
分享至

  天安门前铁流滚滚、战机呼啸的盛大阅兵场景犹在眼前,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随之在全国亿万大中小学生中全面展开。

  9月15日至18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的思政大课。本次思政大课分学段精准设计,小学课程“众志成城”、初中课程“中流砥柱”、高中(中职)课程“精神丰碑”、大学课程“大国担当”。课程上线4天来,全国20余万所大中小学约1.5亿师生收看,社会公众通过各类媒体收看超3000万次。

  硝烟已散,精神不朽。这堂跨越时空的思政大课带领广大青少年学子重回烽火岁月,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智慧和奋进力量,做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这是一堂深化认知的历史课

  抗战史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引导广大青少年系统了解抗战历史,意义深远。

  如何让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这是教育学生认识抗日战争的基本命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斌平说,初中课程“中流砥柱”通过抗战宣言、抗联英雄擎起先锋之旗,统一战线、《论持久战》扬起领航之旗,敌后战场、根据地建设扛起担当之旗这三面大旗,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志现身讲述爷爷的故事、AI技术让当年延安的小朋友讲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这些创新的呈现方式,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青少年更容易理解。

  “思政课上的英雄故事和跨时空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河南省洛阳市东方第二初级中学学生虞丁源说,最打动他的是杨靖宇将军以草根、树皮、棉絮充饥,孤身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我的内心深受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国难当头,为了国家与民族的生存,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愿带头穿国民政府发的衣服……”初中课程“中流砥柱”讲述了贺龙元帅胸怀民族大义,带头换国民党军装的故事。在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学生们格外专注。

  “以前总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但贺龙元帅就是我们桑植这片土地走出去的英雄。他的故事让我明白,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国家需要时能够放下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贺龙中学学生刘思琪说。

  这堂抗战思政大课形式鲜活生动,更直面学生的疑惑。

  大学课程“大国担当”以一个尖锐的问题切入: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抗战胜利主要是因为日本屈服于苏联的军事力量和美国投放的原子弹,您如何评价这种看法?

  “同学们,实际上,苏联武力和美国原子弹只是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才是击垮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伟大贡献等三方面有力驳斥了错误论调。

  “这堂思政大课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真实的案例、翔实的数据、扎实的史料,有力回应了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些疑惑甚至误解,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明琨在观看大学课程后说。

  这是一堂升华爱国情感的教育课

  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堂大中小学思政大课成功地将抗战史转化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强烈的爱国情感在广大青少年学子心中激荡。

  小学课程“众志成城”中有这样一幕:听课学生史曜华的大太爷爷史思俭、太爷爷史思让都在百团大战中贡献过力量,课堂用AI“复原”了大太爷爷生动讲述当年破袭正太铁路的故事。

  学生们被先辈的勇气与信念深深打动,在授课教师周孙鑫的引导下,纷纷向先辈诉说心里话。

  “我想告诉他们,我们的国家现在可厉害了,再也没人敢随便欺负我们了。我们有航母,还有空间站,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了!”

  “我想告诉他们,如今山河无恙,就像你们当年希望的那样。我要好好学习,将来用知识和力量守护这份和平!”

  小学课程用童言童语让学生感悟国歌歌词“我们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高中(中职)课程“精神丰碑”则结合高中(中职)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增强的特点,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故事背后的道理,实现伟大抗战精神从感性共鸣到理性认同的升华。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保家与卫国该如何选择?”“这种‘舍’,是不是对家的‘亏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思政教研员刘媛认为,课上的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抗战中“舍小家、为大家”是无数中华儿女共同的决定,感悟中国人自古讲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在青岛二中思政课教师高保卫看来,高中这堂思政课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有力回答了“物质力量悬殊,中国为何能赢?”这一关键问题。它通过“刘老庄连”的英勇、“论持久战”的智慧、“胶东乳娘”的奉献以及“沁源围困”的坚韧,生动阐释了“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这一重要论断。“这一结论对于当下青少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高保卫说。

  高中课程以“歼-10之父”宋文骢院士的故事,完成了伟大抗战精神从“救国”到“强国”的时代接力。

  “学习了‘歼-10之父’宋文骢等前辈的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我更加认识到,爱国不应只是口号,更是行动。当前,雄安新区建设日新月异,我们中职生更应脚踏实地钻研技术,以自身的专业能力积极参与这座新城的建设,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河北省安新县职教中心2025级学生马一韩说。

  这是一堂催人奋进的思政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孩子们要争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国家建得更加强盛。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今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团大战纪念馆,语重心长地对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说。

  时代在变,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在小学课程“众志成城”中,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副馆长解满娟拿出一份《儿童生活》实物复刻件,讲述了新安旅行团“办儿童报、教识字、演剧目”的故事,让小学生自然产生“我们人小,也要为国家做大事”的共鸣。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虽不需像先烈那样奔赴战场,但一定要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将来用知识和能力报效祖国。”河北省容城县南张镇沙河营小学学生崔起嘉说。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二学生娄笑莹说:“伟大抗战精神中‘坚韧’与‘担当’的内核让我深受触动。我们要以先辈的‘不屈’炼就自己的‘不馁’,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日常,在生活中做‘奋斗者’。”

  听完这堂思政大课,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吕凡心潮澎湃。“八十年前,无数先辈谱写了无数传奇故事;八十年后,身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也要学习如何讲好伟大抗战精神,让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吕凡说。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熟悉的旋律在全国的教室同时响起,从小学课堂到大学讲堂,亿万青少年的歌声汇聚成同一股力量:历史的接力棒我们已经接稳,新的长城必将由我们的信仰与奋斗筑就!

  本报北京9月18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9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欧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教育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直属中国教育报刊社主管
63791文章数 125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