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9月1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0
分享至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


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仇保兴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我们应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其长期建设质效。

面对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城镇化建设应适应新的人口形势,倡导居家养老、推动社区适老化改造,发展乡村养老,在车站、机场等场所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把握住房需求和机动化出行水平的变化趋势,推动大城市实现有机疏散,避免空间扁平化和美国式郊区化。在严格的空间规划和总量管控下,使农村建设用地有序进入城市土地市场;推进城乡紧凑化改造,通过节约用地实现减量化发展。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防范城乡一体化实施中的简单化倾向,避免对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造成破坏。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和持续增长的人口流动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系统提升城市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

未来,应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广泛融合人工智能、5G、智慧城市、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打造更加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通过推进生态修复、改善人居、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效集聚要素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详见)

作者简介

仇保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曾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多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绿色建筑协会和国际水协奖项,多部著作被英、德、意大利等国出版社翻译出版发行。


郁金香

携手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慧明

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全球气候治理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成效关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与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

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是推动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碳排放中和或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在这一过程中,既需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低碳发展以及推进人类集体行动的科学知识、思想、观念与价值观,也需维持和保障应对气候变化人类集体行动的制度、机制和规则,更需促进能源清洁转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推动经济社会活动低碳化的资金、技术与其他物质手段,是一个涉及制度、技术、资金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

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自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当前,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分化加剧、传统多边机制效能弱化的背景下,加强南南气候合作已超越单纯的国际关系范畴,成为应对系统性风险、重塑公平气候治理秩序的必然选择。这种合作不仅关乎经济技术合作,更重要的是构建一套适应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现实需求的气候治理新范式。(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详见)

作者简介

李慧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气候治理、欧盟气候政策、环境政治、中国气候政策与气候外交。出版专著《世界金融危机与国际秩序转型》《生态现代化与气候治理——欧盟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研究》等。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东海。 朱红生摄(人民视觉)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杜欢政

在各个领域低碳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既能够体现“双碳”目标下的减碳硬指标,又能体现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软实力。资源化体系建设是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前端,资源化可以减少初级材料的需求量,降低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碳排放;在中端,资源化的技术工艺路线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在末端,资源化体系建设将废弃物视为一种潜在的资源,减少了末端处置所带来的碳排放量。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体现了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耦合,科学与人文的碰撞,法治和民主的相承。

高标准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需要从优化人居空间布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引导全民参与、强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系统性布局,协同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3期,详见)

作者简介

杜欢政,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核心要义与健全路径

——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杜治洲

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客体和手段等诸要素组合而成的全面、系统、协调、高效的有机整体。2024年6月,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即组织体系、教育体系、监管体系、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等五个子体系。同时,这次集体学习在实现“要素齐全、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总目标的指导下,提出了健全五个子体系的具体衡量标准,从而为评估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成熟度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面从严治党,组织体系是保障,教育体系是基础,监管体系是关键,制度体系是根本,责任体系是动力。五个子体系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服务于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要从顶层设计上统筹规划,更要针对每一个子体系个性化的功能和特点,有的放矢、协同一致地稳步推进。应着眼于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全面增强组织体系的贯通力,巩固教育体系的凝聚力,提升监管体系的纠偏力,强化制度体系的执行力,夯实责任体系的驱动力。(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3期,详见)

作者简介

杜治洲,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研究》等多部著作。

协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提质增效——以古都洛阳为例

——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 余杰

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正式颁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我国加入该合约。几十年来,我国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推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不断推动理念创新、技术革新。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际规则、适应中国国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之路。目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承担起了与之相应的大国责任。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中游,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丝绸之路、大运河和万里茶道在洛阳交汇,这里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密集,得天独厚,是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古都形象,让世人读懂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和金色名片。洛阳市在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事业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三个有利于”要求贯彻始终,结合城市改造更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方位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促进了洛阳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互促共赢。这既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旧城改造更新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将持续为古都复兴、重振辉煌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发展提质增效作出新的贡献。(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3期,详见)

作者简介

余杰,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曾任洛阳市文物局局长。

本期编辑 | 常嫦 张尧

音频剪辑 | 曾子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论坛 incentive-icons
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网,有价值的思想
7899文章数 373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