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报道及行业分析,歼-36与歼-50的造价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对比如下:单价估算对比
机型预估单价推算依据备注
歼-36约1.8亿美元基于F-35单价(9000万美元)及歼-20坊间传闻单价或高达10亿美元推测价(超1亿美元)等比放大,(含全寿命周期)考虑其重型定位与航电复杂度
歼-50低于1亿美元轻量化设计(40吨级)、单发配置舰载适配性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及模块化生产流程,成本控制优于歼-36
全寿命周期费用差异,歼-36;单机总耗费或逼近10亿美元:传闻50架歼-36项目存在3500亿人民币(约485亿美元)资金缺口,推算单机全周期耗费近10亿美元。主因:三发系统维护、大型隐身结构修理及指挥无人机蜂群的高端航电升级成本。
歼-50,未披露具体数据,但双发简构、小型化机身设计显著降低维护难度,预计全周期成本约为歼-36的60%-70%。
成本驱动因素分析
项目歼-36成本影响歼-50成本优势
结构复杂度三发布局、70吨级机体增加材料轻量化机身(40吨级)、与工时装配成本 折叠机翼简化制造
航电系统集成“天鹰”AI指挥系统及远程打击模块 专注空战功能,航电配置更聚焦
量产规模定位高端,初期产量或受限舰载需求明确,潜在产量更高(年产能或低于歼-50)(适配多艘航母)
对标机型美军F-47单价超3亿美元成本控制在F-35水平(约9000万美元)
结论:性价比与战略定位挂钩;歼-36:高单价反映其“空中巡洋舰”定位,远程打击与体系节点能力推升成本,但单位战力投射效率可能更优。歼-50:侧重可部署性与规模优势,单价与全周期成本更具竞争力,符合海军大规模列装需求。两者形成“歼-36重质、歼-50重量”的互补格局,整体成本效益需结合作战体系评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