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热点更迭如同永不散席的流水宴,今日万众瞩目,明日无人问津。公众注意力在瓜田中频繁跳转,仿佛集体记忆仅能存续七秒,而遗忘则永不掉线。
曾经引发轩然大波的武大与杨某媛事件,如今已迅速被贾国龙与罗永浩的商业交锋取代。两位企业家的隔空论战被戏称为“神仙打架”,只可惜一方甫一亮相,另一方就几乎自乱阵脚,再加上队友频频“补刀”,场面一度十分难堪。
然而在这出商业闹剧的背后,或许最该感激贾国龙的,是武汉大学的相关领导。若不是他半路杀出,成功转移舆论焦点,武大恐怕至今仍深陷“杨某媛论文风波”的泥潭。
不得不说,一篇文章错字频出、逻辑紊乱的“学术作品”,竟能通过审核并获得推荐免试读博资格,甚至一度登上知网热门,实是对一所百年名校学术声誉的公开羞辱。
尽管校方曾高调表示将深入调查,但公众至今未见肖同学处分被撤销,反而目睹杨某媛论文演出了一场“消失—再现”的悬疑戏码。此举瞬间点燃舆论:是否意味着杨某媛即将“安全上岸”?随后有知情人士分析,知网撤稿通常包括作者主动申请、期刊认定错误或学术不端三种情形。就目前来看,该事件涉及学术不端的可能性那是“相当的大”。
真正的问题在于,一旦被质疑学术不端,蒙羞的远不止杨某媛一人。整个武汉大学的学术尊严被公然撕扯,宛如被剥得仅剩遮羞布,悬挂于城门示众。因此,武大恐怕比杨某媛更迫切地希望这篇“耻辱之作”彻底消失。然而,撤稿易,撤质疑难。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操作,反而进一步坐实了外界对学术圈黑幕重重、深不可测的想象。
面对汹涌舆情,武大采取了堪称“忍者神功”的应对策略:在三十六计中独选“拖”字诀,沉默以对,静待舆论退潮。果然,随着西贝贾国龙“杀敌一百,自损一千”的登场,公众迅速将目光转向商业大战,武大得以暂缓一口气。
但风波并未真正结束。
杨某媛并未如外界预期的那样彻底沉寂。9月16日至17日,她连续发布多条动态,先以英文表达渴望回归正常生活的意愿,继而提到“自习室”,暗示她仍在备考,甚至可能转向公职考试。“撕心裂肺”“意外失去朋友”等措辞,流露出她近期情绪的低落与人际关系的损失。而最关键的一句“我不被允许”,则强烈暗示某种外部力量正施压让她保持沉默。
这些零碎的信息,经网友深度解读,逐渐拼凑出她的潜台词:她并未认输,只是暂时收敛。她似乎在等待,等待风头过去,再度归来。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所有发言的IP地址均显示为甘肃——此时香港浸会大学早已开学。这意味着她的港校读博计划大概率搁浅,研究助理的工作也已告吹。至少在今年,她无法如愿漫步维港,享受她一度憧憬的学术未来。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经历此番舆论锤炼的杨某媛,或许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莽撞张扬的“大小姐”。她可能变得更加隐忍、更擅伪装,也更懂得如何在沉默中蓄力。一旦时机重现,未必不会再度反击。
但比杨某媛更令人不安的,是武汉大学至今未落下的“另一只靴子”——那份对外界质疑迟迟不予正式回应的调查报告,那种沉默中弥漫的、令人窒息的无言凝视。学术公信力不应建立在舆情热度的浮动上,而应扎根于制度严谨与程序正义。
回过头看,西贝贾国龙若有武大一半的沉着,懂得《孙子兵法》中“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智慧,或许就不至于几乎“饮恨西北”。但商业的归商业,学术的归学术。武大能否真正挽回声誉,并不取决于舆论热点的转移,而在于它能否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问题,重建信任。
——而这一切,显然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