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
重型巡洋舰设计方案及战列巡洋舰的技术参数
1938年9月5日,苏联政府依据1937年《英苏海军质量协议》,向英国通报了标准排水量为44,190吨的新型舰船建造日程。63在1938年8月规划的23型战列舰(共15艘)项目中,1939年8月修订后的计划调整为:1942年前完成第一阶段建造,共8艘;1947年前完成第二阶段建造,共6艘。其中,前两艘舰船“苏联”号(Sovetskii Soyuz)与“苏维埃乌克兰”号(Sovetskaya Ukraina)已分别于1938年7月31日和1938年11月28日,在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Ordzhonikidze yard)与尼古拉耶夫的马尔季造船厂(Marti yard)铺设龙骨。第三艘“苏维埃白俄罗斯”号(Sovetskaya Belorossiya)与第四艘“苏维埃俄罗斯”号(Sovetskaya Rossiya)则计划于1939年秋和1940年,在莫洛托夫斯克(Molotovsk)新建的造船厂铺设龙骨。
更值得关注的是69型战列巡洋舰的发展历程:该舰最初定位为“反华盛顿体系”巡洋舰,基于多种不同设计方案演变而来——先是发展为22型重型巡洋舰(Tyazhely krejser),随后又被指定为已取消的25型与64型战列舰的替代方案。如前文所述,1935-1936年间曾出现多款“大型巡洋舰”(Bol’shogo krejsera)初步设计方案,包括“X级巡洋舰”、中央船舶设计局1局(TsKB-1)的弗·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V.P. Rimskii-Korsakov)设计方案,以及意大利安萨尔多造船厂(Ansaldo yard)提出的“线型巡洋舰”(Linejnyi krejser)改进方案。这些方案最终整合为22型重型巡洋舰,而该型舰随后又被重新设计为69型的首个版本。
然而,在斯大林主持的苏联人民委员会下属国防委员会(STO)会议上,与会者认为该版本性能不足以对抗德国新型沙恩霍斯特级(Scharnhorst-class)快速战列舰,因此判定其不符合要求。此前参与相关项目设计的设计师布热津斯基(Bzhezinskii)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遭到清洗,苏联随即成立以二级海军上将(Flagman 2 Ranga)斯·彼·斯塔维茨基(S.P. Stavitskii)为首的委员会,负责评估当前局势并制定后续方案。
根据斯大林的建议,原中央船舶设计局1局(TsKB-1)更名为中央船舶设计局17局(TsKB-17),由瓦·安·尼基京(V.A. Nikitin)与费·叶·别斯波洛夫(F.E. Bespolov)领导。该局接到命令,需在69型首个版本及已取消的25/64型战列舰基础上,设计建造一款真正的战列巡洋舰,且性能需超越德国同类舰船。这批战列巡洋舰后来成为斯大林极为重视的“心头好”,他始终密切关注其建造进度。
斯大林对列舰巡洋舰建造工作的直接干预并未得到海军专家的认可,而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德国:希特勒取消了1939年“Z计划”中12艘计划建造的标准排水量22,145吨、配备6门280毫米主炮的“装甲舰”(Panzerschiffe)建造计划,转而决定建造3艘标准排水量28,900吨、配备6门380毫米主炮的战列巡洋舰。
1938年时,苏联计划在16艘舰船的建造序列中加入1艘69型舰;而1939年8月修订后的计划则调整为:1942年前的第一阶段建造5艘,1947年前的第二阶段建造6艘。其中,前两艘“喀琅施塔得”号(Kronshtadt)与“塞瓦斯托波尔”号(Sevastopol’)早在计划最终获批前,便于1939年11月分别在列宁格勒的马尔季造船厂与尼古拉耶夫的61公社社员造船厂(No. 61 Kommunar yard)铺设了龙骨。至于计划中可能被命名为“斯大林格勒”号(Stalingrad)的第三艘舰,则始终未能开工建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