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9月刚过一半,英国可谓是闹翻天了。9月5日,刚上任两个月的英国副首相,因为一起偷税丑闻被迫辞职,首相斯塔默不得不匆忙重组内阁;
还没喘口气,9月15日伦敦市中心又爆发大规模反移民游行,极右翼势力高调上街,警民冲突不断,再加上前阵子还没完的罢工游行,国内一片混乱。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这位曾靠“草根形象”逆袭上台的工党首相斯塔默,还能稳得住这台摇晃的政府机器吗?答案,远没有看上去那么乐观。
风暴正在逼近
英国政坛最近这波动静,真不是小打小闹。先从副首相雷纳的辞职说起。这位出身平民的“80后祖母”,一直是首相斯塔默最得力的政治盟友,也是工党内典型的草根代表。
她在公开信中承认,自己在购房过程中少缴了4万英镑印花税,虽然她承担了全部责任,但这起丑闻立刻引爆舆论。政界和媒体的火力迅速转向斯塔默本人。
这给了斯塔默沉重一击。为了稳住局面,他迅速调整内阁,外交、内政、司法全都进行了大洗牌。
但是,这种在风头浪尖上“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不但没能止住舆论,反而让人更怀疑工党内部是否已经乱了阵脚。
更严重的是,伦敦的街头也在此时燃起了另一把火。
极右翼代表人物罗宾逊趁势在伦敦组织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现场11万人涌入白厅,冲突不断升级,26名警察受伤,多人被捕,甚至有人在镜头前高喊要“枪杀首相斯塔默”。
更令人震惊的是,马斯克通过视频出现在集会现场,说什么“英国要换政府”“要么反击要么等死”,简直把这场街头政治搞成了煽动大会。
与工党的内忧外患相比,此时改革党的支持率突然飙升,已经在多个民调中反超工党,党魁法拉奇公开喊出“准备组建政府”,并带头成立“影子内阁”,甚至吸纳了从保守党脱党的政客。
这让工党显得更加被动。有人笑称,英国的政党现在是“三国杀”,问题是工党这个“主公”,看起来越来越不像能笑到最后的那个,要知道,英国过去六年已经换了五任首相,政坛的不稳定几乎成了常态。
眼下,摆在斯塔默面前的局势已经很清楚了:现在的局面不是换一两个官员就能解决的。他要做的不仅是稳住政坛,也得回应民众最实际的焦虑。而这场正在逼近的风暴,恐怕才刚开始。
至于这位草根出身的首相,能否稳住这艘在风暴中颠簸的船,我们还得从他的执政历程中来找线索了。
斯塔默能行吗
斯塔默的崛起之路,可谓是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从工人家庭走出来的斯塔默,一路靠自己读书、考大学、做律师,最后坐上英国首相的位子。但在如今的英国政坛,仅靠这段逆袭经历远远不够。
斯塔默上台后,确实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优先稳经济、重建国家服务,走“国家利益优先”的中间派路线。他放弃了前任工党领袖科尔宾那套激进主张,试图在工人阶层和中产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但这条路,说起来容易,走起来真不轻松。
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感受不到他上任带来的“改变”。从2024年底开始,铁路、教师、医生等多个行业接连爆发罢工潮,要求涨工资、改善待遇。
就在前两天,继地铁大罢工后,英国高等教育工会联合138所大学宣布将于10月20日投票,进行大规模罢工行动。
面对这种情况,斯塔默既不强硬打压,也没明确站队工会。但问题是,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最后谁也没讨好:罢工照旧、服务继续瘫,公众和基层员工都觉得政府不作为。
这次争论不断的移民问题也是一样。斯塔默上任后,第一时间叫停了保守党主导的“卢旺达计划”,这项计划原本想把偷渡来的非法移民直接送到非洲,却引发巨大争议。
他的选择是成立“边境安全司令部”,整合情报、警察、检察三方面力量,重点打击偷渡背后的走私团伙。
可惜方向是对的,态度也算务实,但英吉利海峡的偷渡船依然一艘接一艘,2025年上半年非法入境人数仍突破2.8万人,民众普遍反映“没感觉有改善”。
在外交上,他也确实有尝试“破圈”。上任不到一年,斯塔默就推动恢复英欧高层接触,和冯德莱恩举行“脱欧”以来的首次正式峰会,态度上明显比保守党时期缓和。
但这些外交动作,目前还看不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对普通英国人来说,关心的还是房贷利率、食品价格、移民问题能不能变得更好,而不是哪国领导人跟他握手了。
不过也不能否认,他并非一无是处。他提出成立“大不列颠能源公司”,主打清洁能源国家投资模式,准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并承诺到2030年创造65万个新就业岗位。
这是为数不多获得跨党派肯定的政策之一。只是这类长期项目的红利,还远没到可以安抚选民焦虑的阶段。
工党支持率不断下滑,极右翼借着街头风波“造势”,议会内外都有人在喊“换人”,党内对斯塔默的“太温和”“太慢热”也有越来越多的不满声音。
这就反映出斯塔默最大的困境:他有方向、有态度,但在一个情绪被撕裂的社会里,他的“稳”显得不够有力。很多政策落地缓慢,社会没有感受到实质变化。
尤其在经济领域,尽管政府多次强调“稳定优先”,通胀率确实有所回落,但GDP增长依旧低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英国经济增速预计为1.1%,在G7国家中垫底。而投资疲软、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也加剧了民众的失望情绪。如今的英国选民,不只想听好听的话,更想看到能落地的结果。
因此接下来,他必须给出一条清晰的出路......
破局有戏吗?
有人说,要破局,还是得看英美进展。这话没错,但如今的英美关系早已不再是铁板一块。
别看英国向来唯美国马首是瞻,伦敦可没少受华盛顿的冷遇。更何况,这些年跟着美国走让英国栽了不少跟头,援乌花了200多亿英镑,不仅拖垮了英国的经济,还让政府受千夫所指。
尽管这次特朗普带了一点诚意来英国谈合作,甚至率科技、金融高管团一同访英,并且到访前,PayPal、美国银行、花旗集团等美国主要金融机构还将向英国投资超过12.5亿英镑。
但英国民众可不买账,伦敦市中心上万人上街抗议,怒骂特朗普的标语铺天盖地,甚至沿着温莎城堡大喊“特朗普滚出去”“这里不欢迎你”,场面尴尬到极点。
斯塔默当然清楚,单靠抱紧美国的大腿,不可能解决英国眼下的核心问题,况且关税还高高堆着。因此他很聪明地早早给自己铺好了对华外交的路子。
就在一周前,由英国商业贸易大臣凯尔带领的英国代表团访问中国,参加中英经贸联委会(JETCO)7年来的首次会议。
这次访问核心目标在于开拓中国市场新机遇,尤其是在金融服务、绿色能源和生物医药等英国优势领域。
英国表面说法是“加强经济联系”,但更真实的考量,是寻找脱欧后丧失欧洲市场后的新出路,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英国想重新搭上中国这趟快车。
数据显示,去年中英双边贸易额就达到1300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是英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之一,即便有分歧,在实际利益面前,英国也无法彻底“与中脱钩”。
对斯塔默来说,这同样也是可以争取的现实空间。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一方面,美国不断在对华问题上向盟友施压,要求“价值观一致”,逼英国在经济与战略之间“二选一”;
另一方面,国内保守派仍然在议会内外虎视眈眈,一旦斯塔默稍有不慎,就会被扣上“对华软弱”的帽子。
所以他既要在外交上维持与美的战略同步,又不能彻底切断与中方的经济联系,这是一场高难度的平衡术。
更棘手的是,他还得在内政上稳住局面,这意味着他的政策不能太激进,也不能太保守。而一旦经济复苏缓慢、移民问题未解、医疗教育改革受阻,那些曾给予信任的选票,也可能迅速流失。
可以说,斯塔默如今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如何让英国民众看到真正的转变,二是如何在国际大局势中为英国谋得一席之地。
至于他能否在全球动荡的棋盘中,为英国重新博得一个有力的位置?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 新华网(2025年9月6日):“英副首相因税务问题辞职,工党政府陷内阁震荡”。 2.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年9月15日):“伦敦爆发极右翼反移民游行,警方逮捕百余人”。 3. 环球时报社评(2025年7月):“斯塔默内阁试图稳住工党执政基础,但挑战不断加剧”。 4. 澎湃新闻(2024年12月):“斯塔默上任百日观察:一位‘非典型’工党领袖的权力试炼”。 5.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10月):“英国新工党时代:斯塔默能否扛起重塑国家信心的大旗?” 6. 界面新闻(2025年9月):“英国代表团时隔三年访华,经济与能源成主要议题”。 7. 观察者网(2025年3月):“英美‘特殊关系’是否名存实亡?特朗普访英引发民众抗议”。 8. 财新国际(2024年8月):“脱欧后英国的劳资矛盾与公共部门罢工潮研究”。 9. 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员文章(2025年6月):“英国工党政府与极右翼浪潮的结构性冲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