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大儒,孔子之外,接着就是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大儒,还同是“稷下先生”,却因一个“天”字,干了一架,这一“架”后果很严重,它涉及到政治和学术地位,以及身后命运。
孟子说: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人要服从天
禅让或者世袭,那是天意,而不是人能决定的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大禹王时代道德开始衰微,天下不传给贤人,却传给儿子,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大意是说:上天想把天下给谁,那就是谁的。舜帝将大禹推荐给上天,大禹王想不干也不行;大禹王临终前把贤人伯益推荐给上天,上天不同意,于是,大禹的儿子启被推举为君主。
儿子贤不肖,都是天意,不是人能决定的。人力没能办到,天却成就了人,那就是命运。平民能拥有天下,得有大德行,并且要有天子推荐。孔子说:唐尧、虞舜禅位给贤者,跟夏商周三代王位世代继承,道理是一样的,那都是天意。
被留任或解聘,都是天意
孟子第二次去“稷下学宫”应聘成功后,因为学术成就高而享受上大夫待遇。但孟子言辞激切,就如司马迁所言“所如者不合”,诸侯们不待见他,认为他“迂远而阔于事情”——高谈阔论不切实际,后被齐宣王辞退了。
离开齐国的路上,弟子充虞见他悻悻然,便问:夫子从前不是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吗?
孟子:“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他说:从周武王至今,也已经七百多年了,那个贤明的辅佐者也该出世了,现在老天不想让天下太平,所以天下不能用我。
而“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等到老天想让天下太平时,自会召唤我。我只是等待天的召唤,有何不高兴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认为帝王的权位、天下的治乱、事业的成败,都是“天”的指令。这也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要源头。
荀子说:天只是个自然物,它不是人格神
“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同为“稷下先生”,并“三为祭酒(数次担任首席专家)”的荀子,认为天就是自然物,没有主观意愿,它与人类社会没有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
他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认为:上天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不会因尧舜的贤德而存在,也不会因桀纣的暴虐而消亡。人顺应它则吉利,违背它则凶险。能明确区分自然与人事的关系,才能称为通达之人。
他主张“天人相分”,天、人两者形同云壤,他反对将自然现象与人事吉凶扯在一起。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其道然也”。
他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他反对人们对天的叩拜与歌颂,主张把它当作资源积蓄起来而管控它,掌握并利用它。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但不为而成,不求而得
万物因它而生,因它而成。但它没有具体作为,万物自然成就,并没祈求,而自然获得。
社会的治乱,不是天造成的。大禹与夏桀会面临同样的情形,一个被称作明君,一个被称作昏君,祸在于人,而功不在天。
他说:夏禹是因为祈雨吗?不,这跟不祈雨而下雨是一样的道理。“卜筮然后决大事”,并非真的认为祈求就可能得到,不过是造作以糊弄百姓罢了。
从荀子的言论中不难看出道家思想的影子,他早年游学于稷下学宫,因学问博大,曾数次担任“祭酒”,直到晚年一直生活在齐鲁大地并葬于兰陵。
荀孟各领风骚一千年,但理学彻底改写了他们的命运
稷下学宫的教学方针是“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因此,“稷下先生”们得以自由论辩、竞相献策,淳于髡、邹忌、孟子等甚至当面指责国王的过失。
在长达150余年的大论辩中,不仅儒、法、墨、兵、农、名、阴阳、纵横等学派相互论战,学派内部也各抒己见。
比如孟子主张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荀子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杂之、隆礼重法等等。
虽然汉代“独尊儒术”,但两汉时期,荀子的学术地位不受影响,儒生解读“五经”,思想大多来自荀子,并且荀子常被褒扬,孟子常遭批评。
司马迁的《十二诸侯年表序》也将荀卿列于孟子之前。这与汉代“杂王霸而用之”的政策有关。
但到了理学作为国家主导思想的元代以后,宋代之前的“荀孟”角色地位急转直下。
元代将理学升级为官方意识形态。因理学尊孟贬荀,从此,孟子地位扶摇直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取代颜回成为“亚圣”。
荀子因与孟子唱反调,又对其它儒者大不敬,比如他的《非十二子》,批评他们表面上“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实际上都是歪理邪说。
更重要的是,他批其他人都用“欺惑愚众”的句式,批判思孟时,却变“欺惑愚众”为“罪过”: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他认为子思、孟子效法先王却不得要领,却自以为是,还郑重其事地说它出自孔子。这些歪理邪说,得到了愚昧无知的儒生七嘴八舌地附和。这就是子思、孟轲的罪过。
荀子认为儒者也有三六九等:“有大儒,有雅儒,有俗儒,有陋儒,还有贱儒。”孟子就是“俗儒”,子夏是“贱儒”。
加上他学说中掺杂道家自然天道思想,王霸并用,德法并举,培养出韩非、李斯、张仓这样的法家,更足以将他列入“异端”。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荀子被“罢祀”。
#国学##道德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