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落地,拿到托运行李后,我接到了快车师傅的电话。“您稍等,我马上就来!”我收起手机,拖着大箱子朝停车场跑去。在轻松跑上一个大坡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了那个跑几步就会喘气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
“那个地方”是玉树,是玉树州金巴慈善会(以下称“金巴慈善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地方。
8月末,我刚刚成为恒星伙伴计划项目组成员,赴玉树参加了面向气候研学营和金巴慈善会可持续社区项目评估。这次活动由恒星伙伴计划和金巴慈善会联合发起,并获得恒星导师、伙伴和西北社区营造网络伙伴的多方支持。
在前期线上工作后,项目团队在玉树相聚,先后访谈了政府官员、村委、参与可持续社区项目的金巴伙伴、村里的志愿团队和牧民,还沉浸式地感受到了藏地纪录片中的世界——干燥的风、随处可见的野生动物、金光闪闪的寺庙、牧民或羞怯、或爽朗的笑。
回到北京后,我终于能将积累的感受梳理清楚,写下了这篇回顾文章。
藏地人与文化的相互滋养
藏区独特的文化土壤为可持续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天然优势。藏族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理念,让“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和后代”的观念深入人心,也让大家乐于投身于环保事业中。“囊谦县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环保志愿者团队。”金巴伙伴才江分享道。
藏传佛教“六长寿图”:自然长寿,人才会长寿(图源:网络)
由于高原环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挑战,且藏族社会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牧民们往往倾向于相互提供支持,有强大的凝聚力和互助意识。
宗教信仰内化为牧民社区的行为习惯,这有助于教导牧民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这些公众和社区特征让金巴的社区工作者们找到了借力的支点,而在其他环境(尤其城市社区)中,这种支点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搭建。
藏地的气候危机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干旱、极端降水等自然灾害日益频发。热拉村党支部阿书记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以前雨雪是少量持续下,现在是不大容易出现雨雪,一旦出现就是大雪和大雨。有时大雨大雪导致泥石流发生,甚至会冲毁道路和房屋。我有个舅舅的帐篷就被泥石流冲毁了。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应对这种问题。”
藏区牧民不杀生,养牦牛主要是用来食用或售卖奶制品,而非用来屠宰出售。售卖虫草是牧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今年由于雨水少,虫草长得也不好。瓦作村牧民布央提到:“今年(我家)花了1.45万元买了虫草票。我妻子找虫草的本领大,一人挖了1300根,我和放‘虫草假’的孩子们一起挖了500根。往年一斤有1400根左右,但今年雨水少,虫草小,一斤大概1600根。人工虫草的冲击让今年行市比较低,4万元一斤,我们还没卖出去。除去成本,基本不赚钱。”
可见,牧民们已切身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但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
藏地人兽冲突的复杂困境
在访谈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狼、熊吃掉牧民家牦牛的故事,也了解到了当地熊害问题的急迫性。同时,在政府,公益组织的积极推动下,一些村子的人兽冲突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东坝乡生态环境服务协会、雪境联合制作的野生动物造成家庭财产损失理赔及补偿申请指南(图源:明明)
然而,不同于其他地区,对于信奉“人与野生动物平等共生”的藏地牧民,人兽冲突问题的体现是更为复杂的——比如村民对野生动物的容忍程度较高,且对在文化上有不同意义的肇事动物有不同的容忍度。结合藏地的人文因素,我们该如何理解草原上的人兽冲突问题,又该如何在人兽互动日益频繁的环境下,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对彼此的负面影响,推动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外,“撤点并校”所带来的孩子与乡土和亲人的分离、艾滋病防治、性安全、牛瘟等是牧民生产生活的挑战。
让爱像河一样,自然流淌
针对牧民所面临的挑战,金巴慈善会真正践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他们敏锐捕捉到牧民的切实需求,建桥、盖村校、培养妇幼保健员、推广竹制牛粪晒台,近三十年来投身于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反贫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建设工作。金巴的团队成员也与群众紧密相连:才卓玛少女时因缺乏卫生知识而用作业本当卫生用品;如今已成为金巴团队的卫生教育讲师,帮助更多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身体。这种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正是金巴工作最有力的见证。
已经损坏的旧桥与金巴慈善会建设的新桥(图源:明明)
此外,通过参与访谈,我意识到金巴慈善会最珍贵的价值在于“看见个体,识别差异,提供支持”。瓦作村村民尕吉大叔提到:“金巴会参考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提供支持。”尕吉一家的情况令人揪心:两个儿子在外艰难谋生,老两口腿脚不便,女儿先天残疾,家里无人放牧,只能靠编织马饰和出租草场获得微薄收入。“一旦生病就完了。”尕吉说道。
考虑到尕吉家附近有温泉、寺庙等景点,金巴慈善会提供了一个发展思路:做民宿。不仅如此,金巴还支持了民宿的建设,比如建厕所,购置医药箱、床褥等物资,也带来了一些客源。大叔对民宿寄予厚望,也对金巴慈善会十分认可:“(金巴的工作)就是特别好。只要金巴发话,我们什么都愿意支持。”
尕吉大叔家的民宿有时会成为人们“白吃白住”的地方,但他似乎并不在意。“就像扎西会长(金巴慈善会创始人)说的那样,我们不应该先考虑钱的事。当民宿的基础设施建好了,客人自然就来了。”
从关注晒牛粪和捡垃圾开始
如何推动牧区的可持续社区发展?在我看来,金巴慈善会找到了很好的抓手——牛粪晒台,和很好的组织载体——村环保小组。
在玉树牧区,传统上,牧民还是以薪柴和晒干的牛粪作为主要燃料,但随着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地和牧区树木的减少,牛粪逐渐成为牧区的唯一燃料。传统的牛粪晒干方式是铺在地上晾晒,即便天气好的时候也要10天左右晾干。
而且,在地上晾晒牛粪容易生虫,让牧民使用燃料时“不得不杀生”,这与他们的信仰相违背。金巴慈善会通过发明和推广简易的牛粪晒台,改变了牧民传统的牛粪晾晒方式,大大提高了牛粪的晒干效率,减轻了妇女(主要家务承担者)的劳动量。
牧民家中的牛粪晒台,可随意拆卸、组装,方便牧民使用(图源:明明)
十年来,金巴已经在囊谦县69个行政村中的11个村全面推行了牛粪晒台。“在牧区,晒牛粪主要是妇女在做。原本直接在草场上晒牛粪时,妇女需要经常弯腰,现在有了牛粪晒台,妇女站着就可以做了,收集起来也方便,劳动量可以减少80%。牛粪晒干的时间也从通常的十天至两周减少为两三天。” 吉来村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尕玛俄色对推广牛粪晒台的价值表示肯定。
除了推广牛粪晒台,金巴慈善会还通过培育自组织推动可持续社区建设。目前,囊谦县中至少50个村有自己的村庄环保小组。这些环保小组从捡拾、收运垃圾开始,又在金巴的陪伴和支持下参与生态巡护监测、村生态文化资料整理、传承以及村庄公共事务治理等工作,逐渐成为牧区生态可持续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吉来村生态文化》由金巴主编,吉来村委、村民共创完成。书中有民间故事、诗歌、传统习俗、自然风光摄影等内容(图源:明明)
以上是我作为一位外来者在这次调研中的所见所感。我十分清楚,它们仅是冰山一角,藏区可持续社区建设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金巴慈善会近三十年来的实践,正是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探索、试错、前行的真实缩影。
可持续,向未来
民众是气候行动的最前线,也是生态可持续社区建设的主体。五年来,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恒星伙伴计划”用系统赋能和多方共建的手法致力于地区性可持续生态系统建设,支持和帮助城市、乡村、牧区、山地的普通居民增强气候行动和可持续社区建设的能力,助力气候行动“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3年,金巴慈善会在“恒星伙伴计划”非限定资金的支持下,通过战略梳理,将生态可持续社区作为机构的三大重点发展的战略板块。这次玉树研习,来自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和西北地区的伙伴,通过对金巴慈善会既有工作的梳理和评估,帮助金巴慈善会厘清战略实施方向。在本次研习营的最后一天,大家就玉树牧区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展生态可持续社区建设中的行动方向、政社协同、组织建设进行了小组共创。
本次玉树研习合影
营期结束的那晚,我们有幸与金巴慈善会扎西才仁会长进行结营总结,就大家共同关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扎西会长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做事的起心动念,爱护自己的身体,相信和期待美好的发生”。可持续,向未来。这些回忆汇集在一起,像一颗小小的米酒曲,让我的世界发酵出香气。让我们喝下这杯酒,继续前进。
左右滑动查看精彩瞬间
作者 温明明
编辑 李大君
排版 刘丁丁
恒星伙伴计划于2020年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它以高潜力可持续社区领域公益领袖为抓手,通过非限定性资金支持和系统性赋能,助力可持续社区领域公益机构在领导力、组织力、业务力和影响力上的成长突破,实现公益机构业务模式化与组织规范化发展,具备孵化和赋能在地公益组织和自组织的能力,在地区性可持续社区发展领域发挥引领和营造的作用。
1、邮箱hengxing@hyi.org.cn
2、关注“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一绿学环保”微信公众号;微博@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一绿 与绿资酷网站(www.lvziku.cn)获取项目最新动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