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鼓点激荡,时代浪潮奔涌。昔年郭小川诗中“静静的”团泊洼,如今已化作夏日里拔节生长的产业热土。诗人曾经吟咏的秋日静美,正被大健康时代的万千气象重新定义——碧波荡漾处,医学堡垒巍然矗立;铁轨蜿蜒间,银龙穿梭贯通城野;科创园圃里,智慧动能澎湃涌动。
这里不再是低洼之地,而是以尖端医疗、产学研融合筑起的健康高地。团泊湖的每一道涟漪,皆为改革谱写韵脚;每一寸土地,皆因创新焕发生机。这个夏天,循着这座新城的崛起之路,记者进行了数十天的蹲点调研,聆听并讲述改革进行时在这方土地上最激昂的脉搏……
“我第一次来团泊为新校区选址做考察时,整个团泊很多地方还未开发,交通也远不像现在有宽阔的团泊大道、有直通市区的津静线。我是把鞋脱在了独流减河边上,提着裤腿、光着双脚,就这么一脚土、一脚泥地踩进空旷的荒地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回忆道。
团泊健康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来自这片土地上的医学教育,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大健康科研高地——对以健康产业为核心的“城”而言,教育和科研是活水之源,传承仁心仁术,并向产业输送不息的生命力。
01
从“一脚土一脚泥”的考察到中西医“双航母”
故事要从一座搬迁7年的校园说起。近年来,静海团泊大健康产业素有构建中西医“双航母”医疗集群的说法——协和的“金字招牌”是这艘“双航母”的其中一极,而“双航母”的另一极,则来自落户团泊已有7个年头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及其第一附属医院正在建设的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从这座校园落户团泊的前后过程中,足可寻觅医学教育、科研对团泊健康城影响的投射。
时间回到2010年前后,彼时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生已超过万人,原有校址无法完全满足办学和科研需求,寻找新址迫在眉睫。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时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初来团泊考察新校址时的情景,也因此有了本文开头的那段回忆。
张伯礼
在这样的地方办学,意味着几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彼时的静海区领导班子对促成团泊建成医教高地、盘活大健康产业的决心和态度,打动了张伯礼和天津中医药大学校党委领导班子的心。短短一年之间,这里的主干道硬化路面修通了,施工所需的供电网络基本解决了,周边绿化也初具规模。于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校党委最终决定:学校向团泊搬迁。
经历审批、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历程,2018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完成整体搬迁。至今7年过去,学校现在拥有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成体系的科研创新平台,本、硕、博学生达1.7万余人。
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
张伯礼表示,校园搬迁后最直观的优势,是教学和科研的用地需求得到满足,这也是校方最看重的——时至今日,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尚没有修建专门的行政楼这点来看,这所高校最优先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决心便可见一斑。而落户团泊带来的便利,还不止于此。
“随着团泊持续发展大健康产业,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当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机会变得非常多;此外,未来随着周边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等高校纷纷落户,医学科研和教育的氛围也会越来越好。”张伯礼表示,以现在的视角回头来看,新校区落户团泊,无疑是下好了校区选址的先手棋。
首届中医药国际文化节
今年5月,“上合之约・津彩康融”首届中医药国际文化节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举办,来自天津8所高校、26个国家的近300名来华留学生参与其中。位于团泊的新校区所带动的医教氛围,正帮助中医药国际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巴基斯坦同学用中文讲解鹰嘴豆沙拉,将中医药“药食同源”的理念融入其中;缅甸留学生将祖传香料配方与中医药“四气五味”理论相结合;山楂丸剂手作,功效各异的端午香包和药画制作,中医传统保健体育和现代康复养生锻炼,中医耳穴井穴体验……中医药的加速“出海”,在这样的场景下渐次“收功”。
02
一条团泊大道,两所“全国重点”
近年来,中医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层面对中医药产业的期许可见一斑。
在当下全国各地纷纷追求生物医药产业、仿制药与创新药的浪潮中,天津在紧跟潮流的同时选择深耕中医药领域,这不是一种“剑走偏锋”,而是基于国家政策和天津作为中国传统中药生产基地这一地位的理性选择。“卫药”金字招牌下,汇集了达仁堂、乐仁堂、隆顺榕等老字号企业,以及天士力、中新药业、红日药业等众多现代龙头企业。
产业界的期盼和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对中医药教育、科研和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津中医药大学落户团泊的过程,不啻是这一诉求的具象化展现。七年秀色已成林,耕耘终见花满枝——今时今日,中医药产学研已在团泊筑起高地。
如今,一条团泊大道南北方向的短短两公里内,连接了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两所“全国重点”,也连接了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及其第一附属医院正在建设的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和协和血液病医院这中西医的“双航母”。
前行的脚步,从未停下。在团泊大道不远处,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协和天津基地项目,以及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依托的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国际针灸中心大楼,均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王跃飞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处长、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副主任,自2018年学校搬迁后就在新校区工作,对天津中医药大学这几年在科研和教学上的进展,他看在眼里。
王跃飞(左一)在指导学生
“搬迁到团泊后的这几年,我们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自主研发了海河一号(中药组分高通量制备平台)、海河二号(活性组分智能筛选平台)、团泊一号(样品自动化处理仪)、团泊二号(黄曲霉毒素富集仪)等装备,它们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充分结合我国智能制造优势,并在中医药领域落地后的成果。”王跃飞说。
最近几年,每当新一届天津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后,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参观。王跃飞表示,这是让学生们不只从书本中了解中医药,还对最新技术如何推动现代中医药发展有了最直观、最前沿的感受。
海河一号(中药组分高通量制备平台)
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是天津市首家挂牌成立的海河实验室,王跃飞介绍,该实验室自2021年10月成立至今,面向临床、面向产业实现了很多成果的培育,在组分中药理论研发、创新药物研发、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王跃飞表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往往是双向融合的过程,如今,团泊健康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让天津中医药大学这样的科研高地反哺当地产业的机会愈发密集。
“就在最近,在由静海区科技局组织的一次推介会中,我们结识到静海当地一家生产坚果的公司,他们的产品研发需求刚好与我们学校某位老师的科研方向互通互补,双方立即研究如何将酸枣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企业的系列坚果产品中,实现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双方双向奔赴,随即展开了高效合作。”王跃飞说,像这样的例子正越来越多,大健康领域产、教、研的融合,正在团泊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来源:津云
一键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